na的成语(共151个)
纳新吐故
成语解释:吸入新鲜的吐出陈旧的。
成语出处: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吕岩》:“熊经鸟伸,纳新吐故,无七情以夺魂魄。”
拿腔作调
成语解释: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冠先生拿腔作调的说:‘请太太不要发脾气!’说罢,戴起帽子,懒洋洋的走出去。”
拿刀动杖
成语解释:泛指动武。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今昔的情形不同,不怕她远走高飞,拿刀动杖。”
纳谏如流
成语解释:虚心听取谏议。
成语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为我王纳谏如流,因此上丞相奏准。”
这山望着那山高
成语解释: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成语出处:明・李开先《词谑》引刘天民曲:“今日不知明日事,这山望着那山高。”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成语解释: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解释: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成语出处:三国・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拿贼要赃,拿奸要双
成语解释:赃:赃物;奸:通奸。
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成语出处:元・马致远《还牢末》第一折:“那梁山泊果然有个李逵,原来孔目结交贼人?二嫂,你晓得拿贼要赃,拿奸要双,如今那匾金环子在谁人收着?”
拿贼要赃,捉奸要双
成语解释:赃:赃物;奸:通奸。
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成语出处:《斩鬼传》第11回:“俗语说得好,拿贼要赃,捉奸要双……今日他的老婆,为何不来?”
捉奸见双,拿贼要赃
成语解释:奸:通奸。
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02回:“‘捉奸见双,拿贼要赃’……无有对证,如何诬赖孤家呢!”
手到拿来
成语解释:谓不费力气就能将必须擒拿的人捉到。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将这厮吃剑乔材,任逃走向天涯外,我也少不得手到拿来。”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纳屦踵决
成语解释: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
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纳履踵决
成语解释:纳:穿;履:鞋;踵:脚后跟;决:破裂。
提上鞋,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形容处境困难。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一刹那
成语解释:刹那:梵文ksana的音译。
指十分短促的时间。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未尝有一刹那倾断续之相。”
一刹那间
成语解释:刹那:梵文ksana的音译。
指十分短促的时间。成语出处:陶铸《松树的风格》:“就是在他们临牺牲的一刹那间,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国甚至全世界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