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u的成语(共595个)
免开尊口
成语解释:不必开口说什么。多表示要求不会得到同意。
成语出处:田汉《关汉卿》第五场:“谁跟你开玩笑!这事让朱四姐出面,你就免开尊口!”
口角流沫
成语解释:口角:嘴边。
口角飞溅唾沫。形容说话时慷慨激昂的样子。成语出处:唐・李商隐《韩碑》:愿书万本诵万过,口角流沫右手胝。
携家带口
成语解释:携带家眷,指受家眷的拖累。
成语出处: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18回:“于是携家带口,风餐露宿地到了北京。”
极口项斯
成语解释:谓满口赞誉。项斯、唐代诗人,为杨敬之所器重,敬之赠诗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之句。
成语出处:明・袁宏道《与钱象先生》:“仆极口项斯矣。茂苑虽多士,当今无出公右者。”
琅琅上口
成语解释: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成语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张口结舌
成语解释: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空口无凭
成语解释:凭:凭证。
只是嘴说;没有凭证。指不足为据。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空口无凭的话,门生也不敢朝着老师来说。”
黄口小儿
成语解释: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
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成语出处:唐・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口诛笔伐
成语解释: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
伐:征讨。
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成语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扣人心弦
成语解释:扣:敲打。
心弦:指因感动而引起共鸣的心。
也作“动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成语出处: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视如寇仇
成语解释:寇仇:仇敌。
看得象仇人一样。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一口吸尽西江水
成语解释: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居士庞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杜口结舌
成语解释:犹言杜口吞声。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目瞪口呆
成语解释: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
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心口如一
成语解释: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
成语出处:宋・汪应辰《题续池阳集》:“由是观世之议论,谬于是非邪正之实者,未必心以为是,使士大夫心口如一,岂复有纷纷之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