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g的成语(共244个)
灯火辉煌
成语解释:灯火灿烂;形容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理宗皇帝游苑,登凤凰山,至夜望见西湖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无事不登三宝殿
成语解释:比喻没事不上门。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什么?’”
粉墨登场
成语解释: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
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成语出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清勤堂随笔》:“粉墨登场,所费不赀。致滋喧杂之烦,殊乏恬适之趣。”
红不棱登
成语解释:令人生厌的红色。
黑漆皮灯笼
成语解释:①涂以黑漆的灯笼。形容社会腐败黑暗。②形容懵然无知。
成语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阑驾上书》:“赃吏贪婪而不问,良民涂炭而罔知。闾阎失望,田里寒心,乃歌曰:九重丹诏颁恩至,万两黄金奉使回……又歌曰: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
不登大雅之堂
成语解释: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解释: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解释:州官:一州的长官。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不料我们大老爷先护在里头,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可见他们官官相护,这才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说的话是再不得错的。”
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成语解释:州官:一州的长官。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12章:“可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却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通病。”
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解释:州官:一州的长官。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正月十五,即元宵节)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公布;公开)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登高自卑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捷足先登
成语解释:登:方言“得来”的合音。
脚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动敏捷的人优先达到目的。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五子登科
成语解释: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成语出处:元《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人生如风灯
成语解释:人的生命短暂而微弱,像风前的灯随时都可能熄灭。
成语出处:《辽史・耶律和尚传》:“‘顾人生如风灯石火,不饮将何为。’晚年沉湎尤甚,人称为‘酒仙’云。”
如登春台
成语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
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成语出处:《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