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的成语(共1403个)
不打自招
成语解释:原指还没有用刑;就自己招供了。现比喻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过失或心计。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
答非所问
成语解释: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问的事情。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正觉得他答非所问,程相公那里就打听说:‘什么叫作稀罕儿?’”
大言不惭
成语解释:满口自吹自夸的话;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百年大计
成语解释:百年:泛指长久;计:策略。
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成语出处:清・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
不识大体
成语解释: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
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成语出处:《宋书・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大惊失色
成语解释:色:神色。
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打草惊蛇
成语解释: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成语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屈打成招
成语解释:用严刑拷打;逼使无辜的人被迫认罪。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如今把姐姐拖到宫中,三推六问,屈打成招。”
尾大不掉
成语解释:掉:摇动。
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不求闻达
成语解释:闻:有名望;达:显达。
不追求名誉和地位。成语出处: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大义凛然
成语解释:临难不苟的节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孙氏西斋录》:“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大义灭亲
成语解释: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使之受到应得的惩处。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公无私
成语解释: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大刀阔斧
成语解释:大刀和阔斧都是古代的武器。原来形容军队声势浩大;杀气腾腾;充满战斗气氛。现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7回:“摇旗呐喊,擂鼓鸣锣,大刀阔斧,杀奔祝家庄来。”
大显神通
成语解释:神通:原为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极其高超的本领。
形容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本领。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