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的成语(共964个)
赤心报国
成语解释: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
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成语出处:《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杀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
赤子之心
成语解释:赤子:初生的婴儿。
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吃里扒外
成语解释:比喻受这一方好处,却暗为另一方效劳。
成语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人心隔肚皮,备不住有那吃里扒外的家伙走风漏水,叫韩老六跑了。”
嗤之以鼻
成语解释:嗤:讥笑。
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表示轻蔑;看不起。也作“以鼻嗤之”。成语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狗吃屎
成语解释:身体向前仆倒在地。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3回:“待要走时,早已被叔宝一脚飞起,一个狗吃屎,跌倒在门边。”
吃力不讨好
成语解释:讨:求得。
费了好大力气,也得不到称赞。形容事情棘手难办,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对头。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老实说,有了钱,与其这样化的吃力不讨好,我倒不如拿来孝敬点给叔公了。
说时迟,那时快
成语解释: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不敢越雷池一步
成语解释: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
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成语出处: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好汉不吃眼前亏
成语解释: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好汉不吃眼前亏,且让他一步,再作道理。”
好马不吃回头草
成语解释:比喻有作为的人不走回头路。
成语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好马不吃回头草,我既出了门,就是不再打算回去的。”
船到江心补漏迟
成语解释: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成语出处:元・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成语解释: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成语出处:北齐 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成语解释: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陈同甫书》:“但鄙意更欲贤者百丈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成语解释:吃苦的事情走在别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别人后面。
成语出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成语解释: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