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jīng

兢兢业业

拼音
jīng jīng yè yè
注音
ㄐㄧㄥ ㄐㄧㄥ ㄧㄝˋ ㄧㄝˋ
情感
褒义成语
繁体
兢兢業業
近义词
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脚踏实地
反义词
马马虎虎虚应故事敷衍了事敷衍塞责

兢兢业业的意思解释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担心害怕的样子。
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兢兢业业出处

《诗经・大雅・云汉》:“早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兢兢业业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含褒义。

兢兢业业例子

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兢兢业业,不敢偷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兢兢业业正音

”,读作“jīng”,不能读作“jìng”。

兢兢业业辨形

“兢”,不能写作“”、“”。

兢兢业业辨析

见“脚踏实地”。

兢兢业业故事

东晋时期荆州官吏陶侃,他勤于政事,处理政务从不拖延,对下属的赌博及贪小便宜的行为严惩不贷。他主张勤俭节约,经常将造船的木屑留作冬天雪地吸潮用,将造船剩下的竹屑、竹枝制成钉子再造船,对待工作真是兢兢业业。

兢兢业业详细解释

兢兢业业释义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危惧的样子。“兢兢业业”形容戒慎恐惧,认真负责的样子。#语出《书经・皋陶谟》。

兢兢业业典源

#《书经・皋陶谟》[1]

无教[2]有邦,兢兢业业,[3][4]。无[5]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注解

[1]典故或见于《诗经・大雅・云汉》。

[2]逸欲:逸乐贪欲。

[3]一日二日:日日之意。

[4]万几:指国家元首所治理的政务繁多。几,音

[5]旷:音kuàng,空缺、荒废。

参考

《诗经・大雅・云汉》

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兢兢业业典故

《书经・皋陶谟》是记载,皋陶(yáo)和帝舜、禹等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典源这里所节录的是皋陶对以德治国这个理念的看法。除了使政事的运作合乎天道运行之外,皋陶认为,有封地的诸侯不能沉湎于逸乐贪欲之中,应该以戒慎恐惧、认真小心的态度,处理日益繁多的政务。后来“兢兢业业”被用来形容戒慎恐惧,认真负责的样子。

兢兢业业书证

  • 01.《书经・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源)
  • 02.《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 03.《汉书・卷九・元帝纪》:“今朕获保宗庙,兢兢业业,匪敢解怠,德薄明晻,教化浅微。”
  • 04.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朕则不然,凡出一言,行一事,兢兢业业,惟恐上违天命,下拂人情。”
  • 05.《醒世恒言・卷一七・张孝基陈留认舅》:“乃劝大舅,自今以后,兢兢业业,克俭克勤,以副岳父泉台之望。”
  • 06.《三侠五义》第八一回:“轻启朱门,见有黄包袱包定冠盒,……智爷兢兢业业请出,将包袱挽手打开,把盒子顶在头上,两边挽手往自己下巴底下一勒,系了个结实。”
  • 07.《儿女英雄传》第一三回:“我读书半世,兢兢业业,不敢有一步逾闲取败,就这迂拙两个字,是我的短处。”
  • 08.《红楼梦》第一四回:“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

兢兢业业用法

语义形容戒慎恐惧,认真负责的样子。

类别用在“小心谨慎”的表述上。

例句

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非常获得老板的赏识。

他做事总是兢兢业业、尽忠职守,绝不敷衍塞责。

老李对于工作一向兢兢业业,终于获选为模范员工。

我们要兢兢业业地工作,才能承先启后,再创佳绩。

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大家必须谨记在心,夙夜警惕。

年轻人只要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他一向认真负责,每天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因为刚接下新的职务,他凡事都兢兢业业,不敢掉以轻心。

兢兢业业辨识

形音兢,音ēng。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不可写作“竞”。

兢兢业业翻译

  1. 英语 cautious and attentive
  2. 日语 まじめである,勤勉(きんべん)だ,こつこつと
  3. 法语 avec prudence et diligence
  4. 德语 vorsichtig und gewissenhaft
  5. 俄语 проявить усердие и осмотрительность

“兢兢业业”的单字解释

  • 】jīng
    兢jīng〔兢兢〕小心,谨慎,如“兢兢业业”、“战战兢兢”。笔画数:14;部首:儿;笔顺编号:12251351225135
  • 】yè
    业(業)yè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工业。农业。职务,工作岗位:职业。就业。学习的功课:学业。肄业。毕业。业精于勤。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创业。丰功伟业。业绩。从事:业医。业商。财产:产业。…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