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njiànyǐng

立竿见影

拼音
lì gān jiàn yǐng
注音
ㄌㄧˋ ㄍㄢ ㄐㄧㄢˋ ㄧㄥˇ
情感
中性成语
繁体
立竿見影
近义词
其应若响马到成功
反义词
旷日持久劳而无功

立竿见影的意思解释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功效。

立竿见影出处

宋・朱熹《参同契考异》中篇:“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

立竿见影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事物见效快。

立竿见影例子

你说你莲花化身,清净无为,其如五行变化,立竿见影(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立竿见影正音

“见”,读作“jiàn”,不能读作“xiàn”。

立竿见影辨形

“立”,不能写作“利”;“竿”,不能写作“竽”。

立竿见影歇后语

1. 太阳底下竖竹子 —— 立竿见影
2. 晴天白日 —— 立竿见影

立竿见影谜语

太阳底下竖竹子 (谜底:立竿见影)

立竿见影详细解释

立竿见影释义

竖立竹竿于阳光下,可立刻见其影。比喻迅速收到成效。语出汉・魏伯阳《参同契・如审遭逢章》。

立竿见影典源

汉・魏伯阳《参同契・如审遭逢章》

五行相克,更为父母。母含滋液,父主禀与,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审专不泄,得为成道。[1][2]。岂不灵哉!

注解

[1]立竿见影:古代以竹竿竖立于阳光下,测量日影以定节气。此指一立竿,即见影。比喻迅速收效。

[2]呼谷传响:在山谷中呼喊,声响可立即传播开来。比喻迅速收效。

立竿见影典故

“立竿见影”本为古代一种测量、订定节气的方法。指在阳光下竖立一根竹竿,根据投射日影的长度、方位等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因为在阳光下竖立竹竿,可立即见其影,故“立竿见影”又用来比喻迅速收到成效。此语可见于汉代魏伯阳所作的《参同契》。《参同契》为道教最早系统论述炼丹的典籍,也称得上是全世界最早的炼丹术理论性著作,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其中存在著许多先进的化学观念,对炼丹术有重大的影响。〈如审遭逢章〉谈到修炼的方法。“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所组成,此五种物质以循环的规律相互滋生,但亦相互制约。修炼时若能顺应五行,并且专心一意,没有任何遗漏,则可收快速而立即的功效。后来原文中的“立竿见影”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比喻迅速收到成效。

立竿见影书证

  • 01.汉・魏伯阳《参同契・如审遭逢章》:“审专不泄,得为成道。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源)
  • 02.《封神演义》第七八回:“你说你莲花化身,清净无为,其如五行变化,立竿见影。”
  • 03.《红楼梦》第八○回:“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竿见影的效验。”
  • 04.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立意宜审某意为题所应有,某意为题所应无,……一一审择于微,分毫不爽,于题之真际妙谛,一眼注定,不啻立竿见影。”

立竿见影用法

语义比喻迅速收到成效。

类别用在“立即见效”的表述上。

例句

这种麻醉药对于止痛有著立竿见影的功效。

新的交通法规才刚实施,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你光用几句话劝他,未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采用重罚虽然可以立竿见影,但毕竟只是治标的办法。

采用新的教学法,对于记诵片语的效果可以立竿见影

这种顽疾须采用特殊药物治疗,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你只要好好用功,此次考试成绩就可立竿见影,突飞猛进。

自从教练宣布迟到要处罚以后,效果随即立竿见影,每次训练大家都准时集合。

立竿见影翻译

  1. 英语 produce an immediate effect
  2. 日语 ただちに効果(こうか)が現れる
  3. 德语 auf der Stelle Resultate erzielen
  4. 俄语 дать немедленный результáт

“立竿见影”的单字解释

  • 】lì
    立lì站,引申为竖起来:立正。立柜。立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立场。屹立。顶天立地。做出,定出:建立。设立。树立。立意。立此存照。存在,生存:自立。独立。势不两立。马…
  • 竿】gān
    竿gān竹子的主干:竹竿。立竿见影。揭竿而起。特指“钓鱼竿”:垂竿。投竿。竿钓。古代指竹简:竿牍(书信)。笔画数:9;部首:竹;笔顺编号:314314112
  • 】jiàn
    见(見)jiàn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会晤:会见。接见…
  • 】yǐng
    影yǐng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影。花影。倒影。幻影。影壁。影响。影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无影无踪。影影绰绰(模模糊糊,…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