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bìng

势不并立

拼音
shì bù bìng lì
注音
ㄕˋ ㄅㄨˋ ㄅㄧㄥˋ ㄌㄧˋ
情感
中性成语
繁体
勢不並立
近义词
势不两立势不两存势不两全
反义词
亲密无间

势不并立的意思解释

势:情势,状况;并立:并存。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势不并立出处

《晋书・刘琨传》:“臣与二虏,势不并立。”

势不并立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势不并立详细解释

势不并立释义

即“势不两立”。见“势不两立”条。

势不并立典故

此处所列为“势不两立”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最为强大,其余六国为了不被强秦所并,无不用尽计谋。纵横家苏秦提出了合纵政策,主张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之力,共同抵抗秦国。《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了苏秦对楚威王的游说。首先,他极力称赞威王的贤能与楚国的地大物博。接著,话锋一转,讥刺威王的软弱。他分析楚国的情况,认为楚国的实力极为雄厚,若还必须侍奉秦国,那其余各国就更应理所当然的向秦称臣,到那个时侯,秦国就可以轻易的吞并各国了。再纵观天下局势,各个诸侯国中,秦国对楚国最为忌惮,楚国的气势若强盛,秦国就会相对的消弱,反之,楚弱则秦强,两股势力互为消长,绝不会同时并存。所以,苏秦建议威王应该联合邻近各国,把秦国孤立起来,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战国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战国时张仪为破楚、齐、燕、韩、赵、魏六国的联合,于是分别利诱六国与秦国亲善。当游说楚王时,他以秦、楚二强若欲相争而无法并存,则秦必采军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为要胁,而欲迫使楚国改与秦国联合。其中也用到“势不两立”一语。后来“势不两立”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势不并立书证

  • 01.《晋书・卷六二・刘琨列传》:“臣与二虏,势不并立。(刘)聪、(石)勒不枭,臣无归志。”

势不并立翻译

  1. 英语 at daggers(at enmity)

“势不并立”的单字解释

  • 】shì
    势(勢)shì权力,威力: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笔画数:8;部首:力;笔顺编号:…
  • 】bù
    不bù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
  • 】bìng
    并bìng合在一起:并拢。合并。兼并。一齐,平排着:并驾齐驱。并重(zh恘g)。并行(x妌g)。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并且。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并不容易…
  • 】lì
    立lì站,引申为竖起来:立正。立柜。立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立场。屹立。顶天立地。做出,定出:建立。设立。树立。立意。立此存照。存在,生存:自立。独立。势不两立。马…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