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
- 拼音
- chén zhōng mù gǔ
- 注音
- ㄔㄣˊ ㄓㄨㄥ ㄇㄨˋ ㄍㄨˇ
- 情感
- 中性成语
- 繁体
- 晨鐘暮鼓
- 近义词
- 暮鼓晨钟
更新:2025-11-02 04:10
宋・陆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宋・欧阳修《庐山高》诗)
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即“暮鼓晨钟”。见“暮鼓晨钟”条。
此处所列为“暮鼓晨钟”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暮鼓”和“晨钟”是指佛寺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因为是佛寺所用,而且是一早一晚,所以被认为“暮鼓晨钟”具有警世的意味。这句成语当来自于生活经验,较早的文献如唐代李咸用的〈山中〉诗,使用了“朝钟暮鼓”。这首诗表达了他居住在山中的心境。置身于京城的荣辱之外,只有秋山和屋簷相伴,佛寺中早晨的钟声和傍晚的鼓声都无法传到耳中,只看得到明月和孤云高挂天空。世间的事物既分歧又复杂,还不如像那河边的人们,平淡的过一生。诗中充分表达出远离尘嚣、淡泊名利的心意,也正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后来“暮鼓晨钟”这句成语除用来指佛寺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外,也用来指一日的时光,亦用来比喻使人警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