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七夕》创作背景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行香子·七夕原文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gushicn.com/shangxi/12386.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行香子·七夕》注释

    ①蛩:蟋蟀。②云阶月地:指天宫。语出杜牧《七夕》诗。③“纵浮槎”三句:张华《博物志》记载,天河与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从不失期。有人矢志要上天宫,带了许多吃食浮槎而往,航行十

    行香子·七夕2022-01-23 20:48
  • 《行香子·七夕》赏析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大约是词人同丈夫婚后又离居的时期。主要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离愁别恨,凄恻动人。“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七月七日夜里,人们遥望天上的织女星

    行香子·七夕2022-01-23 20:48
  • 《行香子·七夕》赏析二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

    行香子·七夕2022-01-23 20:48
  • 《行香子·七夕》鉴赏

    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首从人间的七夕着笔,写周围环境的沉寂和抒发主人公孤独痛苦

    行香子·七夕2022-01-23 20:48
  • 《竹竿》创作背景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光,伴随着这些青年渡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每当他们远离故乡,回首往事,思亲怀乡的时候,淇水很自然地浮现在脑际。

    竹竿2022-01-23 20:53
  • 《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

    声声慢·寻寻觅觅2022-01-23 16:35
  • 《七律·到韶山》创作背景

    韶山,一名韶山冲,在湖南湘潭西北90里,是毛泽东的故乡。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有组织人民协会。1927年1月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这次回到故乡,忙了三天三夜,向群众作了讲演…

    七律·到韶山2022-01-23 20:51
  • 《章台柳·寄柳氏》创作背景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与柳氏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据唐人许尧佐《柳氏传》和孟棨《本事诗》记载,韩翃少负才名,孤贞静默,所与游者皆当时名士。一富家李生,负气爱才,因看重韩翃,遂将家中一歌姬柳氏赠与韩翃。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两京陷…

    章台柳·寄柳氏2022-01-23 20:41
  • 《扫花游·送春古江村》创作背景

    据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考证,此词作于吴文英在苏州仓幕供职之时。“古江村”,在苏州西园内。西园中有张孝祥书写的“古江村”匾额。

  •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创作背景

    李思训是中国“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曾在江都(今属江苏扬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过官,一路上,长江风景是他亲身观赏过的,此画即使不是对景写生,画中景色也是经过画家灵敏的眼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