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作者: 宋代   苏轼
【江城子】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闲。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
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
垂柳下,矮槐前。

()
(jiāng)
(chéng)
()
()
(qián)
(zhān)
()
(ěr)
(jiǔ)
(xiān)
(shān)
()
(lián)
(tiān)
(wǎn)
(yún)
(xián)
(chéng)
(shàng)
(gāo)
(tái)
(zhēn)
()
(shì)
(chāo)
(rán)
()
使(shǐ)
(cōng)
(cōng)
(yún)
()
(sàn)
(jīn)
()
()
(yuè)
(chán)
(juān)
(xiǎo)
()
(ōu)
()
(jìng)
(lián)
(quán)
()
(piān)
(piān)
(diǎn)
(qīng)
(yān)
(rén)
(shì)
()
(liáng)
(huí)
(shǒu)
便(biàn)
()
(nián)
()
(wàng)
使(shǐ)
(jun1)
()
(xiào)
(chù)
(chuí)
(liǔ)
(xià)
(ǎi)
(huái)
(qiá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苏轼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翻译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苏轼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译文注释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
去翩(piān)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联拳:群聚的样子。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以前。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苏轼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赏析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这首《江城子》词中抒发了作者对密州的一片深情。词中景与情、虚与实交替着笔。上下片都是先写实景,再抒情,后写虚拟之景。

  上片开头“前瞻”三句是实有之景;中间“城上”二句是由景所生之情,亦起点题作用;最后“莫使”三句是虚拟之景,借写超然台昼夜美景和登临之际的超然之感,以表达对密州的留恋之情。

  下片为词作主体。换头“小溪”三句同样是实有之景,惟鸥鹭翩然而去又暗喻自己之离去;末尾“莫忘”三句同样是虚拟之景,惟虚拟之景中添入嘱托之语,希望故友不忘旧人;中间“人事”二句则是作者感慨的直接表白。寓居密州的时光,以至于既往半生的时光,尽于此二句中囊括之,尽于吟诵此二句时浮现之。同时又自然寓有今日登台,追忆往昔,今日亦将转瞬成为往昔之意,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景无不真,情无不诚”八字,似为此词而发。

参考资料:

1、刘石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2-73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
© 2017-2024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