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三节读解

在前几年,齐国也曾出现过灾荒年,孟子曾经劝说过齐王开仓赈济百姓,此时齐国又闹饥荒,所以陈臻以为孟子还会去劝说齐王开仓赈灾。按道理讲,为了千千万万的百姓,孟子是应该再去劝说齐王。但上次是齐宣王执政,孟子也任职,还好说。此时却是齐湣王执政,孟子早已退职。齐湣王时,武力很强,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公元前301年,齐、秦率韩、魏攻楚,败楚于重丘(今河南泌阳一带),杀楚将唐昧。公元前296年,齐又联合三晋和宋等国“合纵”以攻秦,秦不利,故退出一部分侵占别国的土地而求和。齐和燕又战于“桓之曲”,燕损兵十万。湣王因屡胜而更加骄傲自满。公元前288年,齐和秦曾一度互相称帝,齐湣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齐和秦成为天下的两强。公元前286年,齐又灭“五千乘之劲宋”,使得“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但齐因连年兴师用众,造成“民憔悴、士罢弊”。特别在灭宋以后,齐实际上已成为强弩之末。正是在这种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孟子又何必效冯妇去博虎呢?青年时期的冯妇可以打老虎,但老年时期的冯妇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倒不是孟子怕死,可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此时去死,毫无价值。这就是孟子能尽心知命而采取的最佳行为方式。

第二十三节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gushicn.com/fanyi/155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三节解析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

    孟子2022-01-23 20:27
  •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三节译文及注释

    齐国闹饥荒,陈臻说:“国内的人都以为你还会再一次打开棠邑仓库救济灾民,你大概不会再这样做了吧。”孟子说:“那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青年时善于跟虎博斗,老年时成为

    孟子2022-01-23 20:21
  • 中庸第三章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

    中庸2022-01-23 20:38
  • 周易中孚卦读解

    这一卦专讲礼仪,以内心虔诚为中心,依次讲了丧礼、宴礼、军礼和祭礼。虽然这些还不是全部礼义,但可见周代礼仪繁多复杂之一斑。不妨说,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普遍仪式化了的,各种礼仪都为某一特

    周易2022-01-23 20:38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七节读解

    见不见诸侯,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有价值,怎么样都可以见,没有价值,也用不着翻墙和闭门不

    孟子2022-01-23 20:38
  • 周易未济卦读解

    上一卦讲济与不济的转化,似乎意犹未尽,于是这一卦接着申说。理还是那个理,事多半还是那些事,主题还是那个主题,角度还是那个角度。一正一反,既济中有未济,未济中又有既济,于是,功德圆满

    周易2022-01-23 20:38
  • 中庸第二十五章读解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这里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因为,真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细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

    中庸2022-01-23 20:38
  • 中庸第十六章读解

    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另一方面,也是照应第12章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

    中庸2022-01-23 20:38
  •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四节读解

    羿把自己的射箭术全部教给了逢蒙,这是对的,但为什么孟子还要说羿有过错呢?这是羿选徒不当而造成的。后来这个事情成了师傅留一手的“历史的经验教训”,以至于有很多好的技术失传。其实并不是

    孟子2022-01-23 20:38
  • 周易大畜卦读解

    男耕女织,是古时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理想的生活方式。种田放牧自然是男人的亨,正如骑马打枪、当兵打仗是男人的事一样,其中甘苦,唯有男人最有体验。这里我们看到了远古畜牧业的情景。它与今

    周易2022-01-23 20:38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