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在中间的成语(共136个)
水至清则无鱼
成语解释: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鸟穷则啄
成语解释:鸟陷于绝境就要反啄。比喻人走投无路就会冒险。
成语出处:《荀子・哀公》:“鸟穷则啄,兽穷则攫。”
月满则亏
成语解释:月圆则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
不进则退
成语解释:不向前进就向后退。也指不进步就要退步。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卷:“凡人不进则退也。”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成语解释:指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的人被称寇贼。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
成语出处:孙中山《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成语解释: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败了就是非法的。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1回:“单枪匹马领三军,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得寸则寸
成语解释:得到一寸就是一寸。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语解释: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成语解释:逆:倒,反。
比喻学习或做事一定要克服困难,努力向前。成语出处:《怀念刘少奇同志・片断回忆寄深情》:“他常对工作人员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成语解释:则:就;加:加以。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成语解释: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俘虏。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成语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五折:“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成语解释: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成语出处:《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成语解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成语出处:《孙卿子》:“孔子对鲁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不危焉。’”
合则留,不合则去
成语解释:合:投契,融洽。
意见相合就留下共事,不合就离开。成语出处:宋・苏轼《范增论》:“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项羽以成功名,陋矣。”
欲速则不达
成语解释:速:快;达:达到。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