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审组词
  4. 【审】开头能组哪些词

【审】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审查批准。

  • 2 .

    1.确切的日期。 2.审核或审讯的日期。

  • 3 .

    1.仔细探求。

  • 4 .

    1.见"审曲面埶"。

  • 5 . 曲面势

    指工匠做器物,要仔细察看曲直,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材料。也指察看地势。

  • 6 . 曲面埶

    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亦作“审曲面势”。

  • 7 .

    1.慎重筹划。

  • 8 .

    1.详细考查。

  • 9 . 几度势

    省察事机,揣度形势。

  • 10 .

    1.省察自己。

  • 11 . 己度人

    审:审查;度:估量。先审查自己,再估量别人。

  • 12 .

    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营管理进行审核和检查的活动。以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并在审核检查完毕后提出审计报告。

  • 13 .

    1.正确的见解。

  • 14 .

    1.审察借鉴。 2.仔细鉴别。

  • 15 .

    1.慎于交友。唐孟郊有《审交》诗。

  • 16 .

    1.审判定案;审查了结。

  • 17 .

    1.犹谨慎。

  • 18 .

    1.审问查究。 2.指询问,追问。 3.仔细研究。

  • 19 .

    1.审讯。

  • 20 .

    1.见"审决"。

  • 21 .

    1.查看核实。 2.审讯查问。

  • 22 .

    1.犹审查。

  • 23 .

    1.犹审核,察实。

  • 24 .

    1.仔细阅读。

  • 25 .

    1.审辨乐曲。

  • 26 .

    1.明礼,识礼。

  • 27 .

    1.审讯处理。 2.明亲王府的理刑官。

  • 28 .

    1.审慎精细。

  • 29 .

    1.考察衡量;估量。

  • 30 .

    1.经过分析而作出估计。

  • 31 .

    1.犹审讯。

  • 32 .

    1.谓审定乐律。

  • 33 .

    1.仔细考虑。

  • 34 .

    亦称“审美活动”。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是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实践、心理活动。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

  • 35 . 美标准

    衡量、评价对象审美价值的相对固定的尺度。是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发展,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文化心理结构和特定对象审美特质制约,既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又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 36 . 美对象

    亦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指能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它在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

  • 37 . 美观

    1.谓审美主体对美的总的看法。

  • 38 . 美观照

    指无为而为的审美方式。“观照”一词原意为注视、沉思、期望。审美中引申为审美把握,即超脱功利、凝神观照的态度。它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主动积极的审美感受,是既有思维又有情感的反映和认识,并由这种认识产生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 39 . 美价值

    客体对人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心理效能。凡能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其发生和发展取决于事物审美特性同人的社会实践、审美需要的关系。真正杰出的美的东西,尤其是艺术作品可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普遍审美价值。

  • 40 . 美判断

    主体对事物审美特性的鉴别与评价。它以对象的审美特性为客观基础,以人对事物美的直接感知为出发点,是一种融和着情感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主观判断。

  • 41 . 美趣味

    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 42 . 美态度

    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 43 . 美欣赏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一般从对客体的具体形象进行直觉开始,经过分析、判断、体验、联想、想像,情感上达到主客体的融合一致。与一般认识的心理过程的区别在于主要是形象思维。

  • 44 . 美意识

    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力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

  • 45 . 美直觉

    主体对事物外在审美特性的直观感知。分为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前者指对事物美丑的直接的反射;后者虽也表现为直觉的形式,但已融合进理智情感的内容,是一种理性化、情境化的直觉。两者经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46 . 美主体

    与“审美对象”相对。指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人。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对象只因有审美主体而有审美价值;审美主体在审美中既认识、评价审美对象,又进行能动的创造。

  • 47 .

    1.详尽严密。

  • 48 .

    1.审定名分。

  • 49 .

    1.周密谋划。

  • 50 .

    1.审问拟罪。

  • 51 .

    法院对案件作审理和判决的合称。审理指搜集证据,审查证据,讯问当事人,询问证人等,以查清案件的事实,确定案件的性质。判决指根据案件的事实和性质,适用有关的法律作出处理的决定。

  • 52 . 判长

    1.法院主持合议庭审判的人员。法院院长或庭长参加审判案件时,自任审判长。在他们不参加的情况下,由他们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

  • 53 . 判独立

    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其他任何机关或个人的干涉。是司法独立的核心。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 54 . 判官

    1.对法院中审理民﹑刑事案件的官员的通称。

  • 55 . 判管辖

    在我国,指第一审案件由哪一级法院和同一级的哪一个法院审判。其中,由法律规定的有:(1)按照案件的性质和轻重,确定由哪一级法院审判。案件越是重大、复杂,管辖它的法院的级别就越高。(2)按照不同的案情,确定由一定地点的法院审判。(3)有些案件由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管辖。此外,还有由法院裁定的管辖,包括:某一法院发现本院对某一已经受理的案件没有管辖权,移送给有管辖权的法院审判;上级法院指定下级法院审判某一案件,或指定下级法院将某一案件移送其他法院审判。

  • 56 . 判监督

    在我国,指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审判工作的监督,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

  • 57 . 判权

    1.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审理和判决刑事﹑民事等案件的权力。

  • 58 . 判厅

    1.旧时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的通称。清朝末年设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在京师及各省﹑府﹑县分设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北洋军阀政府沿袭清制,各地仍设审判厅。

  • 59 . 判庭

    ①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理不同性质案件的常设机构。如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等。其负责人称为庭长、副庭长。 ②为审理每一个案件而成立的临时性的审判组织。有独任制的审判庭和合议制的审判庭。后者的负责人称为审判长。

  • 60 . 判员

    1.我国各级人民法院担任审判职务的人员。

  • 61 . 判组织

    法院审判每一个案件的组织形式。有独任制和合议制两种。不同于法院内部常设的审理不同性质案件的机构(如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等)。参见“审判庭”。

  • 62 . 时度势

    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 63 .

    1.察知。

  • 64 .

    1.真实;详实。 2.核实。

  • 65 .

    1.审察形势。

  • 66 . 势而行

    审:详察细究。对形势朝廷周密考察之后,再采取行动。

  • 67 . 势相机

    原指作战前要详细分析形势,观察战机。后指调查研究,抓住时机。

  • 68 .

    1.仔细察看。

  • 69 .

    1.注重修饰。

  • 70 .

    1.审查释放。

  • 71 .

    1.见"审谛"。

  • 72 .

    1.谨慎地守护。

  • 73 .

    1.讲究统治方法。

  • 74 .

    1.详细解说。

  • 75 .

    1.慎重考虑。

  • 76 . 思明辨

    仔细地思考,明确地分辨。

  • 77 .

    1.细听。 2.指听讼﹑审案。

  • 78 .

    1.周密谋划;仔细考虑。

  • 79 .

    1.详细地问。谓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 2.引申指精审的见解。 3.详细询问。 4.审讯。 5.确实的消息。

  • 80 .

    1.详察物情。

  • 81 .

    1.详细了解。

  • 82 .

    1.详细﹑仔细。

  • 83 .

    1.仔细审察。 2.熟知,知道。 3.审理上报。

  • 84 .

    1.审核校正。

  • 85 .

    1.审慎而有信。

  • 86 .

    1.见"审刑院"。

  • 87 . 刑院

    1.亦省称"审刑"。 2.宋代于禁中设立的官署,其职务是检查大理寺所审理的案件,并上报中书省。

  • 88 .

    1.行为审慎。

  • 89 .

    1.详察实情。

  • 90 .

    1.审理案件时对当事人进行讯问。

  • 91 .

    审核查验;审查检验:~驾驶证|~商店的注册资金和经营范围。

  • 92 .

    1.审查评议。

  • 93 .

    1.辨别音调。 2.通晓诗的音韵。 3.审定字的读音。 4.谓识别清议之声﹑舆论之声。

  • 94 . 雨堂

    1.传说北魏夏阳人卢汾与友人夜饮,闻槐树空中有笑语丝竹之音,俄见衣青黑衣女子出槐,与相问答,引其入穴,见宫宇豁开,数十人立屋之中,其额号为"审雨堂"。正歌宴间,闻大风至,堂梁倾折。醒后见庭中古槐为风折大枝,中有一大蚁穴。见《太平广记》卷四七四引《妖异记.卢汾》。后以"审雨堂"喻指虚幻之事。

  • 95 .

    1.审判结论。

  • 96 .

    1.指太子的师傅对太子的明白开导。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喻,通"谕"。

  • 97 .

    1.明白地告知。

  • 98 .

    1.审查阅读。

  • 99 .

    1.审察选择。

  • 100 .

    1.明确责任。 2.犹审问。

  • 101 .

    1.明察正直。 2.精审而正确。 3.犹审定。

  • 102 .

    1.由审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确知。

  • 103 .

    1.审问。

  • 104 .

    1.慎重;审慎持重。

  • 105 .

    1.仔细观察,细看。

  • 106 .

    1.仔细斟酌。

  • 107 .

    1.审理案件。

  • 108 .

    1.审查办理。

  • 109 .

    1.详细的报告。

  • 110 .

    1.周密准备,充分准备。

  • 111 .

    1.谓审核在编制的人丁赋役等。

  • 112 .

    1.审慎辨别。

  • 113 .

    1.审察辨别。

  • 114 .

    1.精审博雅。

  • 115 .

    1.审核参酌。

  • 116 .

    1.经过审查核对后所造的详明表册。

  • 117 .

    检查核实:考题已送教育局审查了|节目已通过了审查。

  • 118 .

    ①详细考察:望审察而远思之|皆可审察而知之。 ②审查:如有番营奸细者,立时审察与追拿。

  • 119 .

    1.审慎处理。 2.审讯处理。 3.指审查处理。

  • 120 .

    1.犹审判书。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