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戒组词
  4. 【戒】结尾能组哪些词

【戒】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摽

    1.打击﹑惩戒。

  • 2 . 八关

    1.见"八关斋"。

  • 3 . 备

    1.儆诫。 2.戒备;警戒防备。

  • 4 . 八

    1.即八关斋。

  • 5 . 持

    1.遵行戒律

  • 6 . 徧

    1.普遍告诫。

  • 7 . 秉

    1.受戒。

  • 8 . 晨

    1.古谓军中夜半击鼓,警告士卒,使准备早起。

  • 9 . 策

    1.天子策书上的警戒之言。

  • 10 . 勑

    1.亦作"勑诫"。 2.告戒,训戒。

  • 11 . 惩

    通过惩罚进行警戒:用以惩戒|惩戒群下|进行惩戒。

  • 12 . 成

    1.犹成鉴。

  • 13 . 垂

    1.亦作"垂诫"。 2.垂示警戒。 3.留给后人的训戒。

  • 14 . 传

    1.佛教谓向信徒传授戒律,举行受戒仪式。参见"五戒"﹑"八戒"﹑"十戒"。

  • 15 . 垂堂之

    垂堂:堂屋檐下。坐在堂屋檐下,屋瓦落下有可能伤人。比喻危险的境地。常指险境或挫折给人带来的教训。

  • 16 . 敕

    1.警诫,教诫。

  • 17 . 饬

    1.亦作"饬诫"。 2.教诲告诫。

  • 18 . 刺

    1.讥刺告戒。

  • 19 . 登

    1.佛教语。指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

  • 20 . 大

    1.大法则。 2.重要的鉴戒。 3.佛教语。即具足戒。僧尼所受戒律之称。中国汉族僧尼依据《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

  • 21 . 典

    1.可为规范的戒条。

  • 22 . 犯

    违犯戒律。

  • 23 . 丁宁告

    丁宁;再三嘱咐。指一再嘱咐必须引起警觉注意。

  • 24 . 鼎足

    1.指"鼎折覆餗"的教训。

  • 25 . 风

    1.劝勉告诫。

  • 26 . 佛

    1.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五百戒等。

  • 27 . 法

    1.楷式和鉴戒。

  • 28 . 告

    同‘告诫’。

  • 29 . 覆车之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 30 . 诰

    1.告诫。

  • 31 . 丰屋之

    指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

  • 32 . 覆舟之

    推翻船的教训。比喻失败的教训。

  • 33 . 关

    1.谓佛教徒坐关守戒。借指佛教的戒律。

  • 34 . 规

    1.规劝告诫。

  • 35 . 后

    1.后人的鉴戒。

  • 36 . 鼓

    1.击鼓警众。

  • 37 . 官

    1.告诫官吏。 2.官吏的鉴戒。

  • 38 . 闺

    1.旧指妇女应遵守的戒条。

  • 39 . 国

    1.指治国者应引以为戒的事。

  • 40 . 号

    1.古人守夜击鼓传告以相儆戒。

  • 41 . 河东

    1.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三戒》。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 42 . 后车之

    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

  • 43 . 诲

    1.教诲告诫。

  • 44 . 家

    1.家训;家规。

  • 45 . 极

    1.儆戒。

  • 46 . 交

    1.不断告诫。

  • 47 . 咎

    1.上天所降的灾祸与警告。

  • 48 . 监

    1.鉴察往事,警戒将来。监,通"鉴"。

  • 49 . 谏

    1.劝谏告戒。

  • 50 . 检

    1.约束警戒。

  • 51 . 镜

    借鉴过去的事作教训。也泛指可作教训的事物:过去不认真学习,可作今天的镜戒。

  • 52 . 教

    1.教导和训戒。

  • 53 . 鉴

    可以使人警惕的事情:引为~。

  • 54 . 兢

    1.谨慎戒惧。

  • 55 . 谨

    1.敬慎戒惧。

  • 56 . 禁

    1.戒备。 2.亦作"禁诫"。指佛教的禁条戒律。

  • 57 . 儆

    1.警戒;戒备;戒惧。

  • 58 . 酒

    1.谓对酒的戒忌。

  • 59 . 开

    原指宗教徒解除戒律,借指一般人解除生活上的禁忌,如吸烟、喝酒等。

  • 60 . 镌

    1.犹劝戒。

  • 61 . 具

    1.见"具足戒"。

  • 62 . 近

    1.谓以近事为鉴戒。

  • 63 . 敬

    1.警戒;戒备。

  • 64 . 警

    ①告诫人使注意改正错误。也作警诫。 ②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保障措施:~哨ㄧ加强~。

  • 65 . 浄

    1.佛门清净的戒律。

  • 66 . 炯

    也作“炯诫”。明白显著的鉴戒:申之以炯戒|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

  • 67 . 九

    1.指九种危害国家而必须防止的现象。 2.指九条应遵守的教戒。

  • 68 . 科

    1.修道的戒律﹑法规。

  • 69 . 君子三

    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 70 . 具足

    也称“大戒”。佛教僧尼所受的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的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名。学佛的人依戒法规定受持此戒,便正式取得僧尼的资格。

  • 71 . 勒

    1. 勒令戒毒。如:要求检方将他送去勒戒。

  • 72 . 力

    极力防止:~骄傲 ㄧ~急躁 。

  • 73 . 两

    1.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2.借指两戒之内的全境。 3.谓分成不相统属的两部分。

  • 74 . 累诫不

    诫:告诫;戒:戒备,戒除。指多次受到警告和批评仍不改正。

  • 75 . 练

    1.佛教语。修练戒行。

  • 76 . 懋

    1.黾勉戒慎。

  • 77 . 铭

    1.在器物上刻写的警戒性文辞。

  • 78 . 南

    1.古指南方阻隔少数民族的山河界限。戒,界。相当于今四川﹑陕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一线。

  • 79 . 履霜之

    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 80 . 面

    1.当面告戒。

  • 81 . 命

    1.命令与禁令。

  • 82 . 女

    1.谓对嗜好女色的警戒。

  • 83 . 明

    1.见"明诫"。

  • 84 . 前车覆,后车

    覆:翻;戒:警惕,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

  • 85 . 破

    1.指受戒僧道违反宗教戒律。 2.泛指违反戒约。

  • 86 . 日夜警

    白天黑夜不断警戒或监视。

  • 87 . 齐

    1.修身自警。 2.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 88 . 前

    1.以往的教训。

  • 89 . 切

    1.务须避免。 2.严肃告戒。

  • 90 . 前覆后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 91 . 谴

    1.亦作"谴诫"。 2.谴责告戒。

  • 92 . 清

    1.指禁食酒荤的戒律。

  • 93 . 杀

    1.戒杀生;禁止杀生的戒律。

  • 94 . 僧

    1.佛门戒律。

  • 95 . 劝

    规劝;告诫:在家人的劝戒下,他终于投案自首。

  • 96 . 戎

    1.战备。

  • 97 . 三

    寓言故事。唐代柳宗元作。由《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组成。写麋、驴、鼠三种动物初因各种缘故得到保护或受到敬畏,后真相暴露,均被强者杀死。由此反映了现实中种种虚假丑恶势力的本质,并对其提出警告。文字短小精悍而波澜起伏,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 98 . 申

    1.告诫。

  • 99 . 省

    1.省察警惕。

  • 100 . 慎

    1.谨慎戒惧。

  • 101 . 示

    1.表示儆戒。

  • 102 . 生

    1.养生之戒。

  • 103 . 说

    1.佛教语。每月月半﹑月底集合众僧讲说戒律。犯有过失者﹐亦在此时忏悔。

  • 104 . 誓

    1.约束训戒。 2.约束训戒的言辞。

  • 105 . 受

    1.受训戒。 2.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 106 . 恃直不

    恃:倚仗;戒:戒备。自恃正直,不加戒备。

  • 107 . 宿

    1.古代举行祭祀等礼仪前十日,与祭者斋戒两次,第二次斋戒在事前第三日进行,称宿戒。 2.事先警戒。

  • 108 . 肃

    1.严肃地告诫或警戒。

  • 109 . 天

    1.谓上天给予的儆戒。 2.谓天性戒绝某些嗜好﹐如饮酒等。

  • 110 . 托

    1.嘱托﹑告诫。

  • 111 . 头巾

    1.指读书人的迂腐观点。

  • 112 . 畏

    1.畏惧戒惕。

  • 113 . 五

    1.五种戒令。 2.亦作"五诫"。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 114 . 先

    1.预先戒备。 2.开路警戒。

  • 115 . 心

    1.佛教语。指戒体。与"戒相"相对。

  • 116 . 熏

    1.焚香斋戒。

  • 117 . 言者无罪,闻者足

    1.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语出《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118 . 言者无罪,闻者足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 119 . 训

    1.见"训诫"。

  • 120 . 衣袽之

    1.谓对潜伏着的危机应有所戒备。语本《易.既济》:"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王弼注:"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何楷订诂:"袽通作帤,塞漏孔之敝帛,即敝衣之帛也。"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