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在中间的成语(共62个)
- 重张旗鼓- 成语解释:重:重新;旗鼓:古时作战用的旌旗与战鼓。 
 比喻失败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顿与组织力量,准备再干。-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张旗鼓,又复上台。” 
- 拔旗易帜- 成语解释:旗:旗帜;易:换。 
 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 辙乱旗靡- 成语解释:辙:车辙;靡:倒下。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鼓馁旗靡- 成语解释:鼓点无力,旗帜歪倒。形容军队士气不振。 - 成语出处: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凡行阵参伍弥缝之际,略觉鼓馁旗靡处,得健锐兵数十屹立其间,则整而复进。” 
- 搴旗取将- 成语解释: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 成语出处:《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 
- 扯旗放炮- 成语解释:比喻公开张扬。 -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她扯旗放炮来考工厂,考不上怎样回下堡村蛤蟆滩呢?” 
- 鼓旗相当- 成语解释:同“旗鼓相当”。 - 成语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 卧旗息鼓- 成语解释:息鼓:停止敲鼓。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曰:“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酒。” 
- 黄旗紫盖- 成语解释:天空中出现状如黄旗紫盖的云气。旧为皇帝出世的征兆。 -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皓传》:“三年正月晦。”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黄旗紫病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杨之君乎?” 
- 旌旗卷舒- 成语解释:舒:展开。 
 战旗随风飘动,有时卷起,有时展开。比喻战事持续。-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傅嘏传》:“扫除凶逆,芟荑遗寇,旌旗卷舒,日不暇给。” 
- 靡旗辙乱- 成语解释:靡:倒下。 
 指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成语出处:《宋书・沈攸之传》:“未有凭陵我郊沂,侵轶我河县,而不焚师殪甲,靡旗辙乱者也。” 
- 仆旗息鼓- 成语解释:息:停止。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 成语出处:北宋《新唐书・南蛮传》:“会蛮踵来,还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红旗招展- 成语解释:招展:飘动。 
 形容气势壮大,场面热烈。-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