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在中间的成语(共188个)
情至意尽
成语解释:指对人的情谊已经到极点。
成语出处:唐・孔颖达疏《诗经・大雅・板》:“我老夫教谏汝,其意乃款款然,情至意尽,何为汝等而未知?”
至大至刚
成语解释:至:最,极。
极其正大、刚强。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至再至三
成语解释:指一而再,再而三。
成语出处:《尚书・多方》:“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妾隔帘故邀其满引,至再至三,终不肯出。”
至尊至贵
成语解释:至:极。
极其尊贵。成语出处:汉・荀悦《前汉纪・宣帝纪三》:“出门则乘骈辎,下堂则从傅母,进退则鸣佩玉,内饰则结纫绸缪。此则至尊至贵所以自敛,制不自恣纵之义也。”
至高至上
成语解释:至:最。
最高,无可再高。成语出处:茅盾《子夜》:“吴荪甫忍不住笑了。范博文向来的议论——伧俗的布尔乔亚不懂得至高至上神圣的艺术云云。”
至纤至悉
成语解释:纤:细微;悉:详尽。
形容极其细致周密。成语出处:汉・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至圣至明
成语解释:至:极。
最神圣最贤明。旧时用以称颂帝王。成语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臣等闻玄祖之道,用慈俭为先;素王之风,以仁义是首,相沿百世,作则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
至孅至悉
成语解释:孅:通“纤”;悉:详尽。
形容极其细致周密。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成语解释: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成语解释:指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成语解释: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成语出处:《文选・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
成语解释:福不会接连而来,祸灾却会接踵而至。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权谋》:“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也。”
百足之虫,至断不僵
成语解释:百足:虫名,马陆,多足虫;僵:倒。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成语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呼之即至,挥之即去
成语解释: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
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语解释:毕:全。
各种贤人、老少聚集在一起。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