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在中间的成语(共147个)
重迹屏气
成语解释:见“重足屏气”。
成语出处:《北齐书・酷吏传・卢裴》:“又伺察官人罪失,动即奏闻,朝士见之,莫不重迹屏气,皆目之为卢校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
声销迹灭
成语解释:销:通“消”,消失。
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成语出处:《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墨迹未干
成语解释:写字的墨迹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4卷:“说犹未了,思温抬头一看,壁上留题墨迹未干。”
形迹可疑
成语解释: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
成语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浪迹天涯
成语解释:浪迹:到处流浪、漂泊;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到处流浪;走遍天下。形容人生漂泊无定。成语出处:唐・卢氏《逸史》:“李生告归曰:‘某不能甘此寒苦,且浪迹江湖。’”
隐迹埋名
成语解释: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晦迹韬光
成语解释:晦、韬:隐藏;迹:踪迹;光:指才华。
指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不使外露。成语出处:元・王仲元《江儿水・叹世》:“竹冠草鞋粗布衣,晦迹韬光计。”
浪迹萍踪
成语解释: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成语出处:吴梅《风洞山・埋忠》:“我草泽偷生苦淹留,却教我浪迹萍踪向何处投。”
浪迹天下
成语解释:浪迹:到处流浪。
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成语出处:宋・李楙《野客丛书・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遁迹潜形
成语解释:遁、潜:隐藏。
迹、形:踪迹,形迹。
指隐藏踪迹和身形。成语出处: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才事稳。”
匿迹销声
成语解释: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
成语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血迹斑斑
成语解释: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人迹罕至
成语解释:罕:少。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劣迹昭著
成语解释:劣:恶劣;昭著:明显。
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成语出处: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对于国民党的旧工作人员,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反动有据或劣迹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维持,不要裁减。”
行迹可疑
成语解释:行迹:行动的踪迹;可疑:值得怀疑。
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