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在中间的成语(共40个)
臧否人物
成语解释:臧否:褒贬。
评论人物好坏。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未尝臧否人物。”
唯唯否否
成语解释:唯唯: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
形容虚与委蛇,不可置否。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矢口否认
成语解释:一口咬定;坚决不承认。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6章:“他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认他的妹妹是‘如夫人’。”
无可否认
成语解释:不可能不承认。
成语出处:郭沫若《新文艺的使命》:“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泰来否往
成语解释: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
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
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成语出处:《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泰来否极
成语解释:泰:周易卦名,是好卦。
否:周易卦名,是坏卦。
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好事来到是由于坏事已至终极,坏事变为好事。亦作“否去泰来”、“否极泰至”、“泰来否往”、“否极泰来”。成语出处:唐・白居易《遣怀》诗:“乐往转化,泰来犹否极。”
泰去否来
成语解释:源见“泰否”。谓好事到了尽头,坏事就来了;好运去而厄运来。唐 戎昱《赠别张驸马》诗:“泰去否来何足论,宫中晏驾人事翻。
”。屯蹶否塞
成语解释:颠连困厄。
成语出处:宋・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 :“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於門?”
晦盲否塞
成语解释:国政混乱,下情不能上达。
成语出处:宋・朱熹《大学章句序》:“晦盲否塞,反复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惟惟否否
成语解释:惟惟,别人说是,他便跟著说是。否否,别人说不,他便附和著说不。形容附和别人的说法而不敢有异议。与“惟惟遵命”义同。
成语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惟惟否否,不然。”
贤否不明
成语解释:贤否:好坏。
好和坏不能分辨。指不明是非好坏。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般贤否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