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在中间的成语(共64个)
顶针续麻
成语解释: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一种文字游戏。如:成语接龙等。
成语出处:宋、元以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即一人说一条成语或诗文,下一个人以其尾字为首字,再接着说,说不出者为负,罚饮酒或其他。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成语解释: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如坐针毡
成语解释: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成语出处:《晋书・杜锡传》:“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飞针走线
成语解释:飞:使飞动;走:迅跑。
针飞动;使线迅跑。形容缝补刺绣技巧熟练;动作敏捷;速度很快。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1回:“江湖上人称他第一手裁缝,端的是飞针走线。”
细针密缕
成语解释:针线细密;缝制精致。比喻周到细致。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这位姑娘虽是细针密缕的一个心思,却是海阔天空的一个性气,平日在一切琐屑小节上本就不大经心。”
一针见血
成语解释: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一针即瘥。”
穿针引线
成语解释:原指在男女之间进行的撮合;现常用来比喻从中联系、牵合、拉拢;使双方接通关系。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吹凤箫女诱东墙》:“万乞吴二娘怎生做个方便,到黄府亲见小姐询其下落,做个穿针引线之人。”
金针度人
成语解释:金针:指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别人。
度:通“渡”;越过;引申为传授。
把金针给人。比喻把某种技艺的秘法、诀窍传授给别人。成语出处:元・金好问《论诗》诗:“鸳鸯绣了不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一针一线
成语解释:一根针;一条线。比喻极细小的或不值钱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4回:“一针一线,他们也没得收藏。”
针针丛棘
成语解释:针针:形容荆棘的刺尖锐如针。
在带着像针一样尖刺的一丛丛的荆棘下面,形容环境恶劣。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一针一缐
成语解释:比喻细微的东西。缐,亦作“线”。
坐卧针毡
成语解释:犹言如坐针毡。形容很不安宁。
成语出处:明・陈与郊《义犬》第四出:“狄灵庆得命回家,十分侥幸,只是心魂恍惚,坐卧针毡。”
痛下针砭
成语解释: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
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成语出处:《清史稿・艺术传・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
日坐针毡
成语解释:见“如坐针毡”。
成语出处:明・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卷8:“相惊共诉从前事,日坐针毡不得宁。”
砭庸针俗
成语解释:砭: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治疗。
救治凡庸鄙陋。成语出处:清・龚炜《巢林笔谈・双忠寺碑文》:“其论足以扶教维风,其文足以砭庸针俗,卓识大力,一空当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