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在中间的成语(共45个)
未辨菽麦
成语解释:菽:豆子。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
以盲辨色
成语解释:用盲眼去辨别色彩。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饮水辨源
成语解释:见“饮水知源”。
成语出处: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烈火辨玉
成语解释: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成语出处:宋・叶廷琯《海录碎事・人事・志节》: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烈火辨日
成语解释: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成语出处:守朝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口才辨给
成语解释:形容一个人反应快、表达能力强,话锋可随机而变。
析辨诡辞
成语解释: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成语出处:《汉书・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质疑辨惑
成语解释:谓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成语出处: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不辨是非
成语解释:不能分辨事理的对或错。辨,分辨。形容分不清是非黑白。
成语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莫如给他个不说长短,不辨是非。”
以聋辨声
成语解释:用聋的耳朵辨别声音。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