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在中间的成语(共103个)
患得患失
成语解释:患:忧虑。
没有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成语解释: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人生识字忧患始
成语解释:忧患:忧愁,苦难。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指一个人识字以后,从书中增长了见识,对周围事物就不会无动于衷。成语出处: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忧患余生
成语解释: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
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成语出处:沈砺《感怀》:“光阴潦草歇繁华,忧患余生辄自嗟。”
后患无穷
成语解释:患:灾难、忧患;穷:尽。
指今后的忧患是没有穷尽的。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防患未然
成语解释:防:防备;患:灾祸;然:这样;如此;未然:没有成为事实;没有这样。
在事故或灾难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成语出处:《明史・于谦传》:“乞敕内外守备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
何患无辞
成语解释:何患:哪怕;辞:言辞。
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成语解释:指说错了话要惹祸,吃错了东西要生病。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
成语出处:《周易・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孔颍达疏:“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可同患,难处安
成语解释:患:患难;处:相处,交往。
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指忘恩负义的人。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成语解释:忧患:患难。
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消患未形
成语解释:消:消除;形:显露。
在祸患尚未显露之前就予以消除。成语出处:清・黎庶昌《上沈相国书》:“必有消患未形,而为朝野所利赖,远人所折服者。”
弭患无形
成语解释:弭:清除。
在祸患尚未形成之前就予以消除。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现在外国人已无话说,足见他能够弭患无形,办事切实。”
弥患无形
成语解释:弥:消除。
把祸患消除在没有形成之前。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现在外国人已无话说,足见他能够弥患无形,办事切实。”
防患未萌
成语解释:防止祸患于未发生之前。
成语出处:清・黄彭年《代刘蓉函件》之一:“大局所关,防患未萌,当局必有远虑。”
言出患入
成语解释:患:祸害,灾难。
话一出口,患祸就随之进入。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