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间的成语(共201个)
- 张公吃酒李公颠- 成语解释: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 - 成语出处:宋・李棨《北里志・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成语解释:块垒:土块堆砌成堆,比喻抑郁不平之气。 
 指利用某种事物来达到消除愤懑不平的目的。-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 今夕有酒今夕醉- 成语解释:今天有酒则今天痛饮。形容人只顾眼前享乐,没有长远打算。 -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你的危言诤论,并不能叫小杜居安思危,反使得他决心去及时行乐,今夕有酒今夕醉!” 
- 有酒胆,无饭力- 成语解释:有借着喝酒显示出来的胆量,在平常的生活中则没有勇力。指只有一时冲动的勇气。 -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个怜新弃旧的人,且是有酒胆,无饭力的。” 
- 杯酒戈矛- 成语解释:比喻在宴会上引起的仇恨。 - 成语出处:《负曝闲谈》第25回:“(华尚书)愣了一会,又想周楷这个名字好熟。想了半天,恍然大悟道:‘就是有天在吴侍郎席上他教我,我没有理他那个人,这真是杯酒戈矛了。’” 
- 沽酒当垆- 成语解释:沽:通“酤”;沽酒:卖酒;垆:古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墩子;当垆:卖酒的坐在垆边。 
 形容名士不遇,埋没民间。也指饮酒作乐。-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 醴酒不设- 成语解释:醴酒:甜酒。 
 置酒宴请宾客时不再为不嗜酒者准备甜酒。比喻待人礼貌渐衰。- 成语出处:《汉书・楚元王传》:“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 
- 诗酒风流- 成语解释:作诗饮酒。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 - 成语出处:金・元好问《鹧鸪天》词:“身外虚名一羽轻,封侯何必胜躬耕。田园活计浑闲在,诗酒风流属老成。” 
- 纵情酒色- 成语解释:酒色:酒和女色。 
 指沉迷于花天酒地和色欲之中。- 成语出处:《剪灯余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武弁则纵情酒色,文吏则惟事空言。” 
- 借酒浇愁- 成语解释:用酒来浇灭郁积心中的气愤或愁闷。 - 成语出处:明・李开先《后冈陈提学传》:“只恁以酒浇愁,愁不能遣,而且日增。” 
- 载酒问字- 成语解释: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 成语出处:《汉书・扬雄传下》:“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又,“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 
- 狗恶酒酸- 成语解释: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 -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然至酒酸而不售。问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甚猛,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狗辄迎而吠之,是以酒酸不售也。’” 
- 倚酒三分醉- 成语解释:倚:倚仗。 
 仗着喝点酒就装出醉态来。形容借一点因由,故意扩大事态。-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4回:“贾琏见了人,越发‘倚酒三分醉’,逞起威风来,故意要杀凤姐儿。” 
- 斗酒学士- 成语解释: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 成语出处:北宋《新唐书・王绩传》:“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 榷酒征茶- 成语解释:征收酒茶税。亦泛指苛捐杂税。 - 成语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草野抒忠告,榷酒征茶太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