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中间的成语(共230个)
能屈能伸
成语解释:屈:弯曲;伸:伸直。
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根据环境变化的需要既能忍受委屈;又能挺直腰板;施展抱负。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爱莫能助
成语解释:爱:一说通“爰”;隐蔽貌;指隐而不见;另说解为同情怜惜。
①原意指德之举无形;隐而不见;所以没有人能帮助他。②虽很同情;愿意帮助;但限于力量或条件而无法办到。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开言道:‘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
耳熟能详
成语解释: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不能自拔
成语解释:拔:摆脱。
不能将自己拔出来。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成语出处:《宋书・江夏王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富贵不能淫
成语解释:富:有钱;贵:旧指官位高;淫:迷惑、诱使腐化堕落。
指不为金钱和权位所迷惑。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
成语解释: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成语解释: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成语解释:大海不拒绝任何流入它的水,所以能如此深广。比喻积少成多,能容纳就会深广,或指不可小看别人。与“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义同。
成语出处:管子:“管子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成语解释:秀才:指儒生。
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俏皮话・驴辩》:“然则秀才们,看得两卷书,何以便要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成语解释:让:推辞,拒绝。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成语出处: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成语解释:让:推辞,拒绝。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成语出处: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成语解释: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成语解释:指有才干、学识丰富的人虚怀若谷敢于向没才干、学识少的人请教。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成语解释: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巧:灵巧。
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规矩,不能使人心灵手巧。指必须要主观努力,不能单依靠客观条件。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熟能生巧
成语解释:巧:技巧。
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1回:“俗话说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读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连寄女都听会,所以随问随答,毫不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