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在中间的成语(共123个)
弃甲曳兵
成语解释: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
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片甲不回
成语解释:一个士兵也没回来。形容全军覆没。
成语出处:《三国志平话》中卷:“张飞笑曰:‘吾用一计,使曹公片甲不回。’”
片甲无存
成语解释: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存”。
成语出处:明・梁辰鱼《浣纱记・交战》:“杀得他只轮不返,片甲无存,望风而逃,渡江去了。”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末将明日使姜尚无备,再杀他个片甲无存,早早奏凯。”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成语解释: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
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成语出处: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成语解释:甲:铠甲。
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积甲山齐
成语解释: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丹铅甲乙
成语解释:见“丹黄甲乙”。
成语出处:清・戴名世《序》:“千子慨然悯之,取一代之文,丹铅甲乙,辨其黑白。”
花甲之年
成语解释:花甲:用天干和地支互相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也叫做一个甲子;花甲;指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指六十岁。成语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对酒曰:‘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躬擐甲胄
成语解释:谓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言长官坐镇军中亲自指挥。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晋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
解甲归田
成语解释:解:脱下;甲:铠甲。
脱下铠甲,回家种田。原指军人离开军队回乡务农;现泛指军人退役或转到地方工作。成语出处: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解甲投戈
成语解释: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成语出处: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解甲倒戈
成语解释:谓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
成语出处:《北史・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誓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积甲如山
成语解释: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
成语出处:清・张惠言《馆试灵台偃伯赋》:“受降则积甲如山,振旅则执同听凯。”
按甲休兵
成语解释: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韩信传》:“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
擐甲披袍
成语解释:擐:穿;披:穿着。
身披铠甲,穿上战袍。指准备战斗。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破天阵》第三折:“有英雄虎将,开弓蹬弩,擐甲披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