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在中间的成语(共110个)
满腔怒火
成语解释:满腔:充满心中;怒火:形容极大的愤怒。
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成语出处:《我们的战友邱少云》:“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
迁怒于众
成语解释:迁怒:受甲的气向乙发泄。
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9回:“凡见了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让,未免又气又恨,亦且迁怒于众。”
敢怒不敢言
成语解释:敢:胆量大;言:说。
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成语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三回:“正是哑子吃黄连,苦在自肚里,敢怒不敢言。”
众怒如水火
成语解释:众人的愤怒像水火一样厉害。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三年》:“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
喜怒不形于色
成语解释: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藏怒宿怨
成语解释:藏、宿:存留。
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喜怒无度
成语解释:无度:没有限度。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形容态度多变。成语出处:《管子・七臣七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恐,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
喜怒无处
成语解释:处:定,常。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情绪变化无定。成语出处:春秋・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诬徒》:“喜怒无处,言谈日易。”
神怒鬼怨
成语解释:怨:怨恨。
形容因作恶多端,使鬼神都愤怒。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7回:“皇后谏陛下造此惨刑,神怒鬼怨,屈魂无申。”
狂风怒吼
成语解释:狂:气势猛烈。
形容大风呼啸猛烈。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40回:“忽闻狂风怒吼,怪浪波番,其舟在水,飘飘如一叶。”
息怒停瞋
成语解释:瞋:发怒时睁大眼睛。
停止发怒和生气。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夫人休闪了手,且息怒停瞋,听红娘说。”
神怒民怨
成语解释:怨:怨恨。
天神愤怒,百姓痛恨。形容因作恶多端,引起极大愤怒。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8回:“师旷退,谓羊舌肸曰:‘神怒民怨,君不久矣!’”
春笋怒发
成语解释: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东怒西怨
成语解释:比喻迁怒于人。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发怒穿冠
成语解释: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成语出处:三国・魏 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张目决眦,发怒穿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