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在中间的成语(共49个)
- 苦身焦思- 成语解释:焦:焦急。 
 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枯脑焦心- 成语解释:谓竭尽心力。 - 成语出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云南杂志>》:“是留东同人枯脑焦心日夜经营者也。” 
- 烂额焦头-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狼狈窘迫的样子。 - 成语出处:宋・李纲《谢移沣州居住表》:“进不量其浅薄,退遂致于烂额焦头。” 
- 唇焦舌干- 成语解释: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日夜焦唇干舌,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 苦心焦思- 成语解释:焦思:焦急地思索。 
 形容用尽心思,想方设法。-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又说他苦心焦思六七年,竟不能把太平天国消灭。” 
- 苦心焦虑- 成语解释:形容用尽心思,想方设法。 - 成语出处:欧阳山《三家巷》:“经过三番五次的苦心焦虑,仍然找不到完全满意的解决途径。” 
- 面额焦烂- 成语解释:因受炮烙之刑或烧伤,脸颊和额头被烧得焦糊的样子。 - 成语出处: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 
- 头焦额烂-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狼狈窘迫。 - 成语出处:《尺牍新抄》第七卷:“非苦非甜,人之头焦额烂,脱之无奈丝牵。” 
- 乌焦巴弓- 成语解释: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 
 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演义》第五回:“良弼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呼痛未终,已是晕倒。” 
- 怨怨焦焦- 成语解释:哀怨焦急的样子。 - 成语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呀!见孩儿卧血泊,那一个哭哭号号,这一个怨怨焦焦,连我也战战摇摇,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