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在中间的成语(共123个)
单丝不线
成语解释:一根丝纺不成线。①比喻单身,没有配偶。亦作“单丝不线,孤掌难鸣”。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说甚么单丝不线,我着你缺月再圆。”
调丝弄竹
成语解释: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弹拨吹奏乐器。成语出处:元・汤式《赠人》:“论文时芸窗下摘句寻章,论武时柳营内调丝弄竹。”
哀丝豪竹
成语解释: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
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成语出处: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毫发丝粟
成语解释:形容极其微小。
成语出处: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若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毛发丝粟
成语解释:比喻十分细小的事物。
成语出处:宋・欧阳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
一丝没两气
成语解释:指如同一根丝一般十分疲软,上气不接下气。也可形容人呼吸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那妇人却踅将归来,到楼上看武大时,一丝没两气,看看待死。
素丝良马
成语解释:以之为礼遇贤士之辞。
成语出处:《诗经・鄘风・干旄》:“素丝纰之,良马四之。”郑玄笺:“素丝者以为缕,以缝纰旌旗之旒縿。”朱熹集传:“言卫大夫乘此车马,建此旌旄,以见贤者。”
金石丝竹
成语解释: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
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世掌丝纶
成语解释:《礼记 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成语出处:《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履丝曳缟
成语解释:穿丝履,着缟衣。形容奢侈。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青丝白马
成语解释:指作乱的人。
成语出处:《梁书・侯景传》:“有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 其后侯景作乱,乘白马以青丝为缰,兵皆青衣,从寿春进军建康。见《梁书・侯景传》、《隋书・五行志上》。
铢积丝累
成语解释:同“铢积寸累”。
成语出处: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七十九:“当时漕司不量州军之力,一例均科,既有偏重之弊,于是郡县横敛,铢积丝累,江东、西之害尤甚。”
一丝半粟
成语解释: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儿子不能挣得一丝半粟孝敬父亲,到要破费了父亲的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
寸丝半粟
成语解释: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儿子不能掐得寸丝半粟孝敬父亲,倒要破费了父亲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心里愧恨之极!”
毫厘丝忽
成语解释:古代“分”以下四个微小长度单位的并称。喻指极微细的事物。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个性命是毫厘丝忽上挣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