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在中间的成语(共78个)
遮掩耳目
成语解释:见“遮人眼目”。
成语出处: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东掩西遮
成语解释: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饰非掩过
成语解释:同“饰非文过”。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我虽然也被谥为‘土匪’之一,却并不想为老前辈们饰非掩过。”
一眚掩大德
成语解释:眚,眼睛生出遮住瞳孔的白膜,引申为过失的意思。比喻因某人一时无心犯下的小过错,便将他平日良好的德性和作为全部否定掉。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移东篱,掩西障
成语解释: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成语出处: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人皆掩鼻
成语解释:人人都捂住鼻子。本指秽气难闻,后指行为丑恶,谁都不愿接近。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饰垢掩疵
成语解释:粉饰掩盖污点和缺点。
成语出处:《魏书・萧宝夤传》:“无不苟相悦附,共为唇齿,饰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阶而已,无所顾惜。”
以疾掩迟
成语解释:疾:急速,猛烈;迟:迟缓;掩:乘人不备而进袭。
用快速的行动方式去袭击动作迟缓的敌方。成语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
遮前掩后
成语解释:谓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抉瑕掩瑜
成语解释: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石的光彩。
故意挑剔玉上的斑点,埋没它的光彩。比喻刻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而抹煞其优点和长处。成语出处:唐・严郢《驳议吕諲》:“今太常议荆南之政详矣……乃抉瑕掩瑜之论,非中适之言也。”
盗铃掩耳
成语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盗钟掩耳”。
成语出处:清・伤时子《苍鹰击・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两叶掩目
成语解释: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成语出处: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漫天掩地
成语解释:铺天盖地。
成语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苍茫的暮霭,渐渐地漫天掩地的下罩,东方故国送别的情意,涌出一丸冷月安慰我的回望。”
饰非掩丑
成语解释:饰:掩饰;丑:丑恶。
掩饰错误和丑恶的行为。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要,此皆饰非掩丑之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