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在中间的成语(共40个)
- 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成语解释:抱佛脚:拜佛。 
 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正是‘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各各暗笑,落得受了买东西吃。” 
-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成语解释:平时:平常;抱佛脚:拜佛。 
 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成语出处:鲁迅《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却还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十个字形容当今学术界大部分的状况。” 
-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成语解释:谚语。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一旦听说要考试了,三位大臣立时着了慌。” 
- 火烧火燎- 成语解释:燎:烘烤;烧烤。 
 指火在燃烧;火在烘烤。形容心情十分焦灼急迫或疼痛难熬。- 成语出处:魏巍《山雨》:“小嘎子火烧火燎地再也忍耐不住,就钻出磨房来。” 
- 赤舌烧城- 成语解释:赤:火红色。 
 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成语出处:汉・扬雄《太玄・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 
- 惹火烧身- 成语解释:惹:招引。 
 比喻自己招灾惹祸害自己。- 成语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氏,都送将出来。” 
- 汤烧火热- 成语解释:谓生病发高烧。 -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又见他汤烧火热,自己守着他,歪在旁边劝他:‘只养病,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 
- 火烧眉毛- 成语解释:火烧到眉毛了。比喻情势非常紧迫。也作“火烧眉睫”。 -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蒋山法泉禅师》:“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 
- 饥火烧肠- 成语解释:形容饥饿难忍。 - 成语出处:宋・苏轼《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 赤口烧城- 成语解释:赤舌:指谗言。 
 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 成语出处:明・杨慎《后蚊赋》:“谮有国兮,赤口烧城;烦言喷兮,积毁销骨。”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成语解释: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不伏烧埋- 成语解释: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 
 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若不打,这顽皮不改。” 
- 引火烧身- 成语解释:比喻自招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可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错误;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 成语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都送将出来。” 
- 拣佛烧香- 成语解释: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 - 成语出处:唐・寒山《诗》之一五九:“择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 
- 放火烧山- 成语解释: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 成语出处:康濯《东方红》:“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齐占杰,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