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在中间的成语(共221个)
百川归海
成语解释:百川:泛指大小江河。
所有江河最终都流入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同归于尽
成语解释: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
成语出处: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叶落归根
成语解释:树叶飘落;掉在树跟旁。古时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现比喻不忘本源。也作“落叶归根”。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率土归心
成语解释:率土:四海之內。
指天下归心。同“率土宅心”。成语出处:《北齐书・文宣帝纪》:“故百僚师师,朝无秕政,网疏泽洽,率土归心。”
言归于好
成语解释:言:文言中用在句首的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归于:回到。
指重新和好。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改邪归正
成语解释: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指不再做坏事。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涓滴归公
成语解释:涓滴: 小水点; 比喻极小或极少的东西。
非所应得的东西; 虽然极少极微; 都要缴公; 自己绝不侵占。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3回:“真正是涓滴归公,一丝一毫不敢乱用。”
言归正传
成语解释:归:回到;正传:本题或正题。
原为旧时小说常用的套语;把话回到正题上来。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和尚一看不对头,赶紧言归正传,预备说完了好告辞。”
完璧归赵
成语解释: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众流归海
成语解释:大小河流同归于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集于一处。
成语出处:唐・杜甫《长江》诗之二:“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水落归槽
成语解释:四溢的洪水流入了河槽。比喻一心惦记着的事有了着落。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十回:“转眼就是腊月,水落归槽,河工也就合龙。”
放虎归山
成语解释:归:返回。
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也作“纵虎归山”。成语出处: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纵虎归山
成语解释:把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纵:放;释放。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鹤归华表
成语解释: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成语出处:晋・陶潜《搜神後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後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成语解释: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八回:“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