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107个)

  • 挟天子而诸侯

    xié tiān zǐ ér lìng zhū hóu

    成语解释:挟:挟制;诸侯:帝王分封的列国统治者。
    挟制着皇帝,用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用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后庭,谁能御之?”

  • 一朝权入手,看取行时

    yī zhāo quán rù shǒu , kàn qǔ lìng xíng shí

    成语解释:一朝:一旦。
    一旦掌了权,就发号施令,指手画脚,作威作福。

    成语出处:唐・高武仲《中兴间气集》:“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如流

    cóng lìng rú liú

    成语解释:从令:服从命令;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形容绝对服从命令。

    成语出处:《商君书・画策》:“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锺。”

  • 唯谨

    fèng lìng wéi jǐn

    成语解释:奉:敬受;唯:助词,只有;谨:谨慎。
    指遵守命令,不敢稍有违背。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有此种种考察,是以小仙奉令唯谨,不敢参差。”

  • jūn lìng zhuàng

    成语解释: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八卷:“怕恩王不信,勒下军令状了去。”

  • 承教

    fèng lìng chéng jiào

    成语解释:奉:遵从;承:接受。
    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

    成语出处: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 谄词

    chǎn cí lìng sè

    成语解释:说奉承人家的话,扮作讨好人家的表情。《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

    成语出处:《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 如军

    jiǔ lìng rú jūn lìng

    成语解释:比喻喝酒行令如同军令一样严格,必须执行。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高后令刘章为酒吏,请以军法行酒。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仗剑斩之。

  • 挟天子诸侯

    xié tiān zǐ lìng zhū hóu

    成语解释:挟:挟制;诸侯:帝王分封的列国统治者。
    挟制着皇帝,用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用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成语出处:元・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第一折:“信着个挟天子令诸侯紫绶臣,待损俺守边塞破敌军铁衣郎!”

  • 拿着鸡毛当

    ná zhe jī máo dāng lìng jiàn

    成语解释:令箭:古代军队中发布命令时用作作证的箭状物。
    比喻把别人随便说的话当作重要依据。

    成语出处:谁让你这样安排的?~,你好大的胆子! ★李佩甫《羊的门》第十二章

  • 一着权在手,看取行时

    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 , kàn qù lìng xíng shí

    成语解释:一旦掌了权,就发号施令,指手画脚。

    成语出处: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卷上: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lìng wén lìng wàng

    成语解释:令闻:美好的名声;令望:有美好的威仪,使人景仰。
    有美好的名声和品德,使人仰慕效法。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卷阿》:颙颙昂昂,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 明号

    gēng lìng míng hào

    成语解释:重新申明号令。说明贤明君主应当取信于民。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 猜拳

    xíng lìng cāi quán

    成语解释:行令:行酒令;猜拳:猜枚游戏。
    喝酒时划拳行酒令。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行令猜拳频递盏,折牌道字慢传钟。”

  • 志惛

    lì lìng zhì zào

    成语解释:见“利令智昏”。

    成语出处:《镜花缘》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利令志惛’能不浩叹!”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