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36个)

  • 韬戈

    tāo gē yǎn wǔ

    成语解释: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

    成语出处:唐・魏征《隋书・炀帝纪》:“译靡绝时,书无虚目,韬戈偃武,天下晏如。”

  • 化若

    huà ruò yǎn cǎo

    成语解释: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语本《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为竖

    qǐ yǎn wéi shù

    成语解释:偃:卧躺。
    竖:立,站着。
    使躺着的人站起来。比喻给予减轻刑罚的恩惠。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繇传》:“繇欲轻减大辟之条,以增益刖刑之数,此即起偃为竖,化尸为人矣。”

  • 修文

    xiū wén yǎn wǔ

    成语解释:提倡文教,停息武备。

    成语出处: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

  • 卧鼓

    wò gǔ yǎn qí

    成语解释:卧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

    成语出处:《周书・王思政传》:“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

  • 息鼓

    xī gǔ yǎn qí

    成语解释:偃:仰卧,引申为倒下。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 与世

    yǔ shì yǎn yǎng

    成语解释:偃仰:俯仰。
    指没有一定的主张,随大流。

    成语出处:《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 风行

    cǎo yǎn fēng xíng

    成语解释:见“风行草偃”。

  • 风从

    cǎo yǎn fēng cóng

    成语解释:见“风行草偃”。

  • 日角

    rì jiǎo yǎn yuè

    成语解释:旧时相术家称极贵之相。偃月,指额角似半弦月。

    成语出处: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上》:“[梁后]选入掖庭,相工茅通见之,惊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未尝见之。’于是以为贵人。”

  • 文修

    wǔ yǎn wén xiū

    成语解释:文治已实行,武备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榜下》:“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状元试卷,蒙圣旨武偃文修,今其时矣!”

  • 兴文

    xīng wén yǎn wǔ

    成语解释:偃:停息。
    振兴文化经济,停息军事武备。

    成语出处:《汉书・礼乐志二》:清和六合,制数以五。海内安宁,兴文匽武。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