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257个)

  • 放之海而皆准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成语解释: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
    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一部二十史,不知从何说起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 , 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

    成语解释: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
    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家徒

    jiā tú sì bì

    成语解释:徒:只;壁:墙壁。
    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 志在

    zhì zài sì fāng

    成语解释: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
    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 三妻

    sān qī sì qiè

    成语解释:妻妾众多的意思。

    成语出处:清・李渔《风筝误・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

  • 眼观处,耳听八方

    yǎn guān sì chù , ěr tīng bā fāng

    成语解释: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五湖

    wǔ hú sì hǎi

    成语解释: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
    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成语出处: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 狼烟

    láng yān sì qǐ

    成语解释: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
    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成语出处:明・沈采《千金记・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 烽火

    fēng huǒ sì qǐ

    成语解释: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 三从

    sān cóng sì dé

    成语解释: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成语出处: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 名扬

    míng yáng sì hǎi

    成语解释:四海:指全国各地。
    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 危机

    wēi jī sì fú

    成语解释: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 文房

    wén fáng sì bǎo

    成语解释:俗指笔、墨、纸、砚。

    成语出处:宋・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尔来赏爱君与予。”

  • 三三

    sān sān sì sì

    成语解释:犹言三三两两。

    成语出处: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 sì bǎi sì bìng

    成语解释:谓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成语出处:《三国志平话》上卷:“学究用手揭起匣盖,只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