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222个)

  • dài lǐ bù lǐ

    成语解释:要理不理。形容对人态度冷淡。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二大爷,你们这会子瞧我穷,回来我得了银子,就是个财主了。别这么待理不理的。”

  • 不可

    bù kě lǐ yù

    成语解释:理:道理;事理;喻:开导;使明白。
    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他。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 公说公有,婆说婆有

    gōng shuō gōng yǒu lǐ , pó shuō pó yǒu lǐ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成语出处: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 走遍天下,无寸步难行

    yǒu lǐ zǒu biàn tiān xià , wú lǐ cùn bù nán xíng

    成语解释:有理到哪儿都行得通,无理到哪儿都不行。指人的言行必须有理可循。

  • 辞穷

    cí qióng lǐ qū

    成语解释: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成语出处:《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 力争

    jù lǐ lì zhēng

    成语解释:据:依据;按照。
    依据正确的道理;尽力争取。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阳固传》:“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欣焉。”

  • 不通

    wén lǐ bù tōng

    成语解释: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

  • 辞巧

    cí qiǎo lǐ zhuō

    成语解释: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 厌心

    qiē lǐ yàn xīn

    成语解释: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

  • 成章

    shùn lǐ chéng zhāng

    成语解释:章:篇章;理:条理。
    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论语》:“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

  • 词穷

    cí qióng lǐ jí

    成语解释:穷:完,尽;极:终,到头。
    把话说完,把理讲透。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七之五》:“诚原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清,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 辞穷

    cí qióng lǐ jí

    成语解释:辞:文辞;穷:完,尽;极:终,到头。
    无话可说,无理可辩。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诚愿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请,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 难容

    qíng lǐ nán róng

    成语解释:容:容忍,宽恕。
    指无论在人情与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忍。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孩儿每万千死罪犯公徒,那厮每情理难容。”

  • 肌劈

    jī pī lǐ jiě

    成语解释:比喻立论精辟,析义详实。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

  • 心安

    xīn ān lǐ dé

    成语解释: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