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在中间的成语(共127个)
- 路见不平,拔刀相救- 成语解释: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成语出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金竹寺》:“路见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萨赏其义侠,故远导幻影以生之。” 
-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成语解释: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同类聚集。 
 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成语解释: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 
 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路见不平,拔剑相为- 成语解释: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 雁过拔毛- 成语解释:雁飞过也要拔下毛来。比喻不放过任何机会;利用手中权力来攫取利益。 -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话虽如此,他既没那‘雁过拔毛’的本事,就该悄悄儿走。” 
- 力可拔山- 成语解释:力气大得可以拔起山来,形容勇力过人。 - 成语出处:楚・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虎口拔须- 成语解释: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 成语出处: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 
- 不拔一毛-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吝啬。 - 成语出处:宋・秦观《浩气传》:“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爱者至于摩顶放踵。” 
- 奖拔公心- 成语解释:奖:劝勉,夸奖;拔:选拔,提升。 
 奖励和提拔出于公心。- 成语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李封州甘为文至精,奖拔公心,亦类数公。” 
- 吹灯拔蜡- 成语解释:比喻垮台;散伙。 - 成语出处:杨朔《春子姑娘》:“鬼子也不长了,眼看就要吹灯拔蜡了。” 
- 扛鼎拔山- 成语解释: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蜚瓦拔木- 成语解释:形容风力迅猛。 - 成语出处:宋・袁文《瓮牖闲评》第三卷:“余乡常有飓风,但初来声势颇恶,与三州不异,人家即曰:‘报起矣!’有顷则亦蜚瓦拔木,无所不至。” 
- 树同拔异- 成语解释:谓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稷下赋》:“下论孔墨,上述羲炎,树同拔异,辨是分非。” 
- 超群拔类- 成语解释:超出众人,在同辈中拔尖。 - 成语出处:宋・苏辙《臣事下三》:“幸而又有超群拔类之才,则公卿大臣又得荐之于天子,而特宠贵之。” 
- 出群拔萃- 成语解释:见“出类拔萃”。 - 成语出处:唐・韩愈《与崔群书》:“诚知足下出群拔萃,无谓仆何从而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