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在中间的成语(共44个)
- 金童玉女- 成语解释:传说中服侍仙人;生有慧根的童男童女。泛指稚气无邪的男、女孩童。 - 成语出处:唐・徐彦伯《幸白鹿观应制》诗:“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 
- 三尺童子- 成语解释:指年幼不懂事的儿童。 - 成语出处:元《宋史・胡铨传》:“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 
- 牛童马走- 成语解释:旧时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马走,犹仆役。 - 成语出处: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 黄童白颠- 成语解释:见“黄童白叟”。 - 成语出处:明・袁宏道《邑钱侯直指疏荐序》:“夫今之黄童白颠,犹昔氓也。” 
- 鹤发童颜- 成语解释:鹤发:白白的头发;童颜:红红的面色。 
 满头白发;面色像孩童一样红润。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成语出处:唐・田颖《玉山堂诗文集・梦游罗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 
- 黄童白叟- 成语解释:黄发儿童,白发老人。泛指老人与孩子。 - 成语出处: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卿士庶人,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 濯濯童山- 成语解释:濯濯:光秃的样子;童:山无草木。 
 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 童男童女- 成语解释:未婚的少男少女。 -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使人仍赍童男童女,入海求之。” 
- 儿童之见- 成语解释:见:见解。 
 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 成语出处:宋・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 犹有童心- 成语解释:还有儿童的心态。指年龄虽然大了,仍有像儿童一样单纯的心态。 -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 
- 头童齿豁- 成语解释: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缺口。 
 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 山童石烂- 成语解释:谓山无草木,石头腐烂。喻不可能有的现象。 - 成语出处:宋・刘昌诗《芦浦笔记・欢会誓》:“山童石烂,言则可诞;山崇石坚,此言不愆。” 
- 儿童走卒- 成语解释:走卒:差役。 
 比喻见闻最为浅陋的人。- 成语出处:宋・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 五尺童子- 成语解释:同“五尺之童”。 -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 二童一马- 成语解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