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在中间的成语(共86个)
- 无以塞责- 成语解释:自谦之语。无法弥补自己应负的责任。 - 成语出处:《汉书・东方朔传》:“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遗德,奉朝请之礼,备臣妾之仪,列为公主,赏赐邑人,隆天重地,死无以塞责。” 
- 荆棘塞途- 成语解释: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导师》:“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成语解释:塞:堵塞;止:停止。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成语解释: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 
 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壶浆塞道- 成语解释:壶浆:以壶盛着酒浆;塞道:挤满道路。 
 形容群众欢迎自己所拥护的军队的场面。- 成语出处:《周书・于翼传》:“襄城民庶等喜复见翼,并壶浆塞道。” 
- 汗牛塞栋- 成语解释:同“汗牛充栋”。 -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胡贸棺记》:“余不自揆,尝取《左氏》、历代诸史及诸大家文字所谓汗牛塞栋者,稍删次之以从简约。” 
- 汗牛塞屋- 成语解释:汉牛:使牛出汗。 
 指藏书太多,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成语出处:清・袁枚《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两耳塞豆- 成语解释: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堵塞漏卮- 成语解释:卮:盛酒器。 
 比喻堵塞漏洞。-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五章:“奏请设立纺织局,谋堵塞漏卮。” 
- 誉塞天下- 成语解释:誉:声誉。 
 好名声遍天下都知道。-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当此时,梁君誉塞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走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 
- 昭德塞违- 成语解释:彰明美德,杜绝错误。 -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恒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孔颖达疏:“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彰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使违命止息也。” 
- 迁善塞违- 成语解释:犹言向善而防堵邪恶。 - 成语出处:清・谭嗣同《刘淞芙跋》:“闻见既溥,法戒乃兴,迁善塞违,教治以懋。” 
- 蔽聪塞明- 成语解释: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 
 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 
-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成语解释: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拔本塞原- 成语解释:本:树根;原:根源。 
 比喻背弃根本,或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