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在中间的成语(共299个)
大义凛然
成语解释:临难不苟的节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孙氏西斋录》:“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大义灭亲
成语解释: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使之受到应得的惩处。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多行不义必自毙
成语解释: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仁义道德
成语解释: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以义为利
成语解释:把道义作为利益。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见义勇为
成语解释:义:正义;勇:勇敢;为;做。
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仁至义尽
成语解释:仁爱和正义的行动到了头。旧指诚心报答有助于农事的神灵。对人的爱护、容忍、原谅与帮助;达到尽心尽力的最大限度。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高义薄云
成语解释:薄:迫近。
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成语出处:《宋书・谢灵运传论》:“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殉义忘身
成语解释:殉:献出生命。
为追求正义而献身。成语出处:《陈书・鲁广达传论》:“鲁广达全忠守道,殉义忘身,盖亦陈代之良臣也。”
背义负恩
成语解释:指背弃道义,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成语出处:《旧唐书・乔琳传》:“上以其累经重任,顿亏臣节,自受逆命,颇闻讥谐悖慢之言,背义负恩,固不可舍,命斩之。”
礼义廉耻
成语解释:有礼节;讲道义;尚廉洁;知羞耻。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成语出处:管仲《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瘠义肥辞
成语解释: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忠肝义胆
成语解释:忠心耿耿,仗义行事。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丞相金銮直谏君,忠肝义胆孰能群。”
殉义忘生
成语解释:殉:献出生命。
为追求正义而献身。成语出处:唐・陈子昂《为苏宏晖谢表》:“臣等殉义忘生,报恩惟死,不任感激庆戴之至。”
见义敢为
成语解释:见“见义勇为”。
成语出处:宋・曾巩《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为吏明悟敏捷,见义敢为,不少屈以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