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在中间的成语(共27个)
精卫填海
成语解释: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用来比喻不畏困难;意志坚决。成语出处:晋・陶渊明《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看杀卫玠
成语解释: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
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成语出处:《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郑卫之音
成语解释: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成语出处:《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郑卫之声
成语解释:郑卫: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成语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
郑卫之曲
成语解释:郑卫: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臣闻秦王好淫声,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曲。”
燕巢卫幕
成语解释:《孔子家语·正论》:“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
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后以“燕巢卫幕”比喻处境非常危险。成语出处:《孔子家语・正论》:“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
倾柯卫足
成语解释:《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
”后因以“倾柯卫足”指善于保护自己。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
鲁卫之政
成语解释: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因以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
保家卫国
成语解释:保卫家乡和祖国。
成语出处:冰心《跟小朋友谈访埃观感》:“在保家卫国的强烈感情里,我们两国人民是血肉相连的!”
楚腰卫鬓
成语解释:谓细腰秀发。借指美女。
成语出处:唐・李贺《洛姝真珠》诗:“市南曲陌无秋凉,楚腰卫鬓四时芳。”
精卫塞海
成语解释:同“精卫填海”。北周 庾信《拟连珠》:“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
”。精卫衔石
成语解释:比喻徒劳无益。宋.秦观《浮山堰赋》:“螳螂怒臂以当车兮,精卫衔石而填海。
”。精卫衔薪
成语解释:同“精卫填海”。金 元好问《游承天悬泉》诗:“子胥鼓浪怒未泄,精卫衔薪心独苦。
”。没卫饮羽
成语解释:谓连箭的翎都射没在物体中。极言射力之大。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儒增》:“儒书之言楚熊渠子、养由基、李广射寝石,矢没卫饮羽者,皆增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