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在中间的成语(共52个)
- 若即若离- 成语解释:即;凑近。好象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 
- 俯拾即是- 成语解释:俯:低头;弯腰;即:就。 
 一弯腰就可捡得;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极容易得到。-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 不即不离- 成语解释:即:靠近;离:疏远。 
 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 成语出处:《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成语解释:即:就,立刻;挥:挥手。 
 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 舍近即远- 成语解释:见“舍近务远”。 -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易其居,迂其途。”杜牧注:“易其居,去安从危,迂其途,舍近即远。” 
- 召之即来- 成语解释:召:同“招”。 
 一经召唤立即就来。形容唯命是从。-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沁园春》:“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 麾之即去- 成语解释: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须来。’” 
- 稍纵即逝- 成语解释:纵:放松;逝:失去。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成语出处: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若宽而生玩,则不惟未戒者不戒,即已戒者亦必复食,稍纵即逝,恐不可挽。” 
- 一拍即合- 成语解释:合:合调;符合曲调。 
 一打拍就合于曲调的节奏。比喻双方意见很快取得一致。-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 一触即溃- 成语解释:一碰就崩溃。形容极脆弱;经不起一碰。 -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奕山与奕经同样,经过轻举妄动,一触即溃、丧胆、乞降三个程序,结束了浙江军事。” 
- 一触即发- 成语解释:触:碰。 
 即:就。
 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成语出处:宋・张咏《乖崖集》:“鯸鯣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 色即是空- 成语解释: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 成语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为则,如前岁收的几个小徒。” 
- 有一利即有一弊- 成语解释:弊:弊病,害处。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6回:“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那里有没有弊病的道理。” 
-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成语解释:挥:摆手。 
 手一招就来,手一挥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指用人时非常随意。- 成语出处:宋・苏轼《王仲仪真赞序》:“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唯世臣巨室为能。” 
- 呼之即至,挥之即去- 成语解释: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 
 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