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中间的成语(共148个)
- 独坐穷山,放虎自卫- 成语解释: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 成语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成语解释:垂堂:靠近屋檐的地方。 
 家有千金的人不在屋檐下停留。形容有钱人非常看中自己的身体。-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成语解释: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3回:“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 满坐寂然- 成语解释:坐:同“座”,座位。 
 全场静悄悄的。- 成语出处:清・张潮《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如坐春风- 成语解释:如同坐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育。 - 成语出处:宋・朱熹《伊洛渊源录》第四卷:“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 稳坐钓鱼台- 成语解释:不管外界有何变化,只照老规矩办事。非常镇静,沉得住气,稳居于自己的位置上。 - 成语出处:康濯《牲畜专家》:“人家呢,稳坐钓鱼台,对住你察颜观色。” 
- 日坐针毡- 成语解释:见“如坐针毡”。 - 成语出处:明・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卷8:“相惊共诉从前事,日坐针毡不得宁。” 
- 安坐待毙- 成语解释:坐着等死。指不积极想办法,坐等灭亡。 -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复邓鼎石》:“惟是世人无才无术,或有才术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故亦遂因循不理,安坐待毙。” 
- 行坐不安- 成语解释:行:走。 
 走也不是,坐也不是。形容心情焦躁不宁。-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瑜闻大惊,行坐不安。” 
- 行吟坐咏- 成语解释:吟:吟咏;咏:歌唱。 
 走着念诵,坐着歌唱。形容到处都在读书。- 成语出处:《南史・郭祖深传》:“陛下昔岁尚学,置立五馆,行吟坐咏,诵声溢境。” 
- 裹粮坐甲- 成语解释: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 一坐尽惊- 成语解释:谓满座皆惊服。 -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 一坐皆惊- 成语解释:见“一坐尽惊”。 -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 
- 行动坐卧- 成语解释:泛指人的举止和风度。 -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52章:“把他这一程子的行动坐卧都摆出来看看,还不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