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中间的成语(共2964个)
持之有故
成语解释:持:持论;立论;故:根据。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根据。成语出处:荀况《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持平之论
成语解释:持平:保持公正;没有偏向。
公正的议论或调和折中的言论。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先师刘文正公曰:‘神仙必有,然必非今之卖药道士;佛菩萨必有,然必非今之说法禅僧。’斯其持平之论矣。”
穿窬之盗
成语解释: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
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倒悬之急
成语解释: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
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成语解释:涅:黑土。
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自然变黑。比喻好人处在坏的环境里,也会逐渐变坏。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劝学》:“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成语解释: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勿谓言之不预
成语解释: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表示事前已讲明白。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成语解释:纵:放;数世:几世,长期;患:祸害。
一天放过敌人,会留下长期的祸害。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碱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诽谤之木
成语解释: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
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
若敖之鬼
成语解释: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
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三年之艾
成语解释: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百年之柄
成语解释:柄:权柄。
形容长久的大权。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传》:“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成人之美
成语解释:成:成全;帮助;美:好事。
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赤子之心
成语解释:赤子:初生的婴儿。
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操之过急
成语解释:操:做;过:过分 。
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过于急躁。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