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在中间的成语(共100个)
搬唇弄舌
成语解释:①挑拨是非。②卖弄口才。
成语出处:①明・徐某《杀狗记・看书苦谏》:“搬唇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轻信。”②许地山《海角底孤星》:“你们念书人底能干只会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罢。”
舌剑唇枪
成语解释: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成语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间,别无甚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
共为唇齿
成语解释:比喻互相辅助。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徒费唇舌
成语解释:徒:白白地。
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
共相唇齿
成语解释:唇齿: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成语出处:《魏书・百济传》:“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
徒废唇舌
成语解释:徒:徒然,白白地。
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成语出处: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膏唇拭舌
成语解释:润滑嘴唇,拭净舌头。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调唇弄舌
成语解释:见“调唇弄舌”。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
朱唇皓齿
成语解释:鲜红的双唇,雪白的牙齿。形容容貌美丽。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大招》:“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摇唇鼓喙
成语解释:犹言摇唇鼓舌。
成语出处: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
焦唇干肺
成语解释:谓忧心如焚,肺为之枯干。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顺民》:“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张唇植髭
成语解释:谓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
成语出处:严复《论中国分党》:“其一则极守旧之人,夙负盛名,为天下所归往,及见西法,不欲有一事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举声光化电之粗迹,兵商工艺之末流,毛举糠秕,附会经训,张唇植髭,不自愧汗。”
鼻塌唇青
成语解释: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成语出处:李涵秋《广陵潮》第六五回:“想罢再看看严大成,已打得鼻塌唇青,简直不成模样。”
驴唇不对马口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稍一疏神,便说的驴唇不对马口,那还有什么趣味呢!”
摇唇鼓吻
成语解释: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盗跖》: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