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中间的成语(共245个)
七相五公
成语解释: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
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
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成语出处: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
三回五次
成语解释:多次。
成语出处: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太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是何道理?”
三汤五割
成语解释:见“三汤两割”。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0回:“众人祭毕,陈敬济下来还礼,请去卷棚内三汤五割管待出门。”
三贞五烈
成语解释:见“三贞九烈”。
成语出处: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贞五烈,这不是太……”
三环五扣
成语解释:形容捆绑结实。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1回:“四爷赶上一步,就势按倒,解他腰带,三环五扣的捆了一回。”
三朝五日
成语解释:三、五天。
三尸五鬼
成语解释:比喻奸佞之臣。
三荤五厌
成语解释:泛指荤腥食物。
三台五马
成语解释:三台:汉朝的尚书(中台)、御史(宪台)、谒者(外台),泛指大臣;五马:用五匹马驾车,借指太守。
泛指达官显宦。成语出处: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22首:“足下三台五马,宦马之后,丞宜百首同归,早践结邻之约。”
三风五气
成语解释:三风: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作风;五气:官气、暮气、阔气、傲气、娇气。
指一些工作人员的作风和习气。十恶五逆
成语解释: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十光五色
成语解释: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成语出处:清・归懋仪《百字令・答龚璱人公子即和原韵》词:“王台问字,料理吾乡去。海东云起,十光五色争睹。”
四书五经
成语解释: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指儒家经典。成语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四分五剖
成语解释: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成语出处: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