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在中间的成语(共198个)
- 国耳忘家,公尔忘私- 成语解释:为了国家忘了自己的家,为了公事忘了私事。形容一心为国为公。 - 成语出处:《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 萱草忘忧- 成语解释: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指想法解忧。 - 成语出处:《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萱’)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 日旰忘食- 成语解释: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 成语出处:《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 
- 记功忘失- 成语解释:谓记其功绩而略其小过。 - 成语出处:《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夫立政之要,是以武帝舍安国于徒中,宣帝征张敞于亡命。”一本作“记功忘过”。 
- 忧公忘私- 成语解释:关心公益,不顾私利。 -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 乐道忘饥- 成语解释:谓醉心于圣道。 - 成语出处:《晋书・乐志》:“与君周旋,乐道忘饥。我心虚静,我志沾濡。” 
- 安不忘虞- 成语解释:虞:忧患。 
 安定太平的时候不能忘记潜伏着的忧患。- 成语出处:《宋书・文帝纪》:安不忘虞,经世之所同,治兵交战,有国之恒典。 
- 发愤忘餐- 成语解释:发愤:下决心,立志;餐:吃饭。 
 发愤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成语出处:《魏书・高允传》:“拔萃衡门,俱渐鸿翼,发愤忘餐,岂要斗食。” 
- 弃瑕忘过- 成语解释:谓不追究缺点和过错。 - 成语出处:《南史・虞寄传》:“且圣朝弃瑕忘过,宽厚待人,改过自新,咸加叙擢。” 
- 弃信忘义- 成语解释:弃:丢弃;信:信用;义:道义。 
 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成语出处:《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 得鱼忘荃- 成语解释: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 - 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 临患忘利- 成语解释:布景祸患不计较仆人得失。 -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士节》: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 
- 国而忘家- 成语解释: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 成语出处:《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 太上忘情- 成语解释:太上:指圣人。 
 圣人不为情感所动。-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