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507个)

  • 收拾

    bù kě shōu shí

    成语解释:收拾:整理。
    原意是没法归类整顿;后形容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 逾越

    bù kě yú yuè

    成语解释:逾:超过。
    不能超过或不能越过。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年》:“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

  • 思议

    bù kě sī yì

    成语解释: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成语出处:《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 言喻

    bù kě yán yù

    成语解释:喻:说明,告知。
    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生于此时,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乱丝,不可言喻。”

  • 不置

    bù zhì kě fǒu

    成语解释:置:搁;放;可:行;否:不行。
    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成语出处:宋・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 一世

    bù kě yī shì

    成语解释:可:许可;赞成。
    没有赞许过当时的任何人。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5卷:“王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独怀刺候濂溪,三及门而三辞焉。”

  • 愚不

    yú bù kě jí

    成语解释:及:赶上。
    形容愚笨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三军夺帅,匹夫不夺志

    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 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成语解释:三军之勇,可以劫取首领,而普通的人,却不可夺其志气。形容一个人志气的重要。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一发不收拾

    yī fā ér bù shōu shí

    成语解释: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们在文七爷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爷醉后之言,又全被统领听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气,又是醋,并在一处,一发而不可收拾。

  • 唾手

    chuí shǒu kě dé

    成语解释: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成语出处:北宋《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 望不

    kě wàng bù kě jí

    成语解释:望:远看;即:接近。
    望得见却不能接近。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

    成语出处:元・萨都刺《偕杨善卿等游法云寺》:“凤台锦袍人,可望不可即。”

  • 同日而语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成语解释: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 家丑不外扬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

    成语解释: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成语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欲要讼之于官,争奈家丑不可外扬,故尔中止。”

  • 杀不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成语解释: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成语出处: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 惶惶不终日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成语解释:惶惶:恐惧不安的样子;终:完。
    惊慌恐惧得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成语出处: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