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中间的成语(共106个)
安内攘外
成语解释: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成语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彻内彻外
成语解释:见“彻里彻外”。
成语出处: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外圆内方
成语解释:形容外表随和;内里刚直。圆:圆通;方:方正。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外柔内刚
成语解释:柔:柔顺。
刚:刚强。
外表柔顺,内心却很刚强。亦作“外柔中刚”。成语出处:《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海内无双
成语解释: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
四海之内独一无二。成语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一首》:“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成语解释:芳草:香草,比喻美德。
比喻处处都有人才。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分内之事
成语解释:分内:自己,本分。
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成语出处:《圣谕广训・孝训》:“皆孝子分内之事也。”
外亲内疏
成语解释:疏:疏远。
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形容表里不一。成语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不料此人外亲内疏,挟诈而取益州,遂并汉中,有霸业兴隆之志。”
外感内伤
成语解释:①中医谓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次日便觉得有些鼻塞声重,胸闷头晕,恹恹的就成了一个外感内伤的病。”
海内存知己
成语解释:天下虽大,仍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
成语出处: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
成语解释:三尸:道家认为人体内有作崇的神,叫“三尸”或“三尸神”;七窍: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嘴。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太师闻报,破了两阵,只急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成语解释:举:推荐;弃:丢弃;失:失掉;亲:亲属。
推荐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遗弃,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遗漏。形容办事公正。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成语解释:举:推荐;避:避开;失:失掉;亲:亲属。
推荐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遗弃,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遗漏。形容办事公正。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成语解释:举:推荐;隐:隐瞒;失:失掉;亲:亲属。
推荐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遗弃,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遗漏。形容办事公正。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祁奚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避亲
成语解释:荐举人才时,无论有仇的外人或自己的亲人,只要有才能,一律任用。指推举人才,公正无私。
成语出处:史记晋世家:“悼公问群臣可用者,祁傒举解狐;解狐,傒之仇。复问,举其子祁午,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