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在中间的成语(共103个)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成语解释: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
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习与性成
成语解释:性:性格。
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成语出处:《尚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
见性成佛
成语解释:性:本性。
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成语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恶性循环
成语解释:许多坏事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
成语出处:《新华文摘》1981年11期:“戚祖胜无力还债,只好再去骗,拆东墙补西墙,骗的更大,债主更多,形成了恶性循环。”
血性男儿
成语解释: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
成语出处: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你小姐乃是闺阁中的须眉男子,我铁挺生也是个血性男儿。”
苟全性命
成语解释:苟:苟且,姑且。
苟且保全性命。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福至性灵
成语解释:性灵:聪明。
形容福运到来,人变得聪明了。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亦是他福至性灵,忽又想到一个绝妙计策,仍旧上来见老师。”
弄性尚气
成语解释:指凭感情办事,好耍脾气。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他‘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
水性随邪
成语解释:邪:不正派。
比喻没有主见,不正派。成语出处:元・关汉卿《哭存孝》:“枉了他那眼霜卧雪,阿妈他水性随邪。”
化性起伪
成语解释: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使性掼气
成语解释:见“使性谤气”。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7回:“五更鼓出来拜堂,听见说有婆婆,就惹了一肚气,出来使性掼气,磕了几个头,也没有茶,也没有鞋。”
使性谤气
成语解释: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发脾气;撒气。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这玉簪又气不愤,使性谤气,牵家打伙,在厨房内打小鸾,骂兰香。”
适性忘虑
成语解释:谓顺悦情性忘却忧虑。
成语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半山老人》:“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
蛇入筒中曲性在
成语解释:比喻本性难改。
成语出处:《大智度论》卷九十二:譬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则直,出筒还曲。
佛性禅心
成语解释: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