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在中间的成语(共221个)
平起平坐
成语解释:平:没有高低;相同。
原指封建时代地位相同的人同时站起;同时坐下。现比喻地位相同;权力相等。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坏了学校规矩。”
不平则鸣
成语解释: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
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成语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持平之论
成语解释:持平:保持公正;没有偏向。
公正的议论或调和折中的言论。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先师刘文正公曰:‘神仙必有,然必非今之卖药道士;佛菩萨必有,然必非今之说法禅僧。’斯其持平之论矣。”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成语解释: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这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是误伤人命。”
风平浪静
成语解释: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公平无私
成语解释:办事公平,没有私心。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语解释: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依流平进
成语解释:流:品级;依流:依照品级;平进:循序渐进。
指做官按照资历一步步提升。成语出处:《南史・王骞传》:“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进,不须苟求也。”
虚心平意
成语解释:平:宁静。
心意空舒宁静,如同说心平气和。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九守》:“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
四平八稳
成语解释: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秋色平分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成语出处:《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太平无象
成语解释: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三平二满
成语解释: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心平气和
成语解释: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成语出处: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
一马平川
成语解释:能纵马奔驰的广阔平坦的地面。
成语出处:宋・苏轼《东坡诗・卷二十三・游径山》:“势若骏马奔平川。”